在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今年的178件委托外地执行案件中,目前实际执结8件,实际执结率为4.49%。最高人民法院日前出台《关于委托执行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旨在进一步规范委托执行工作,完善执行制度,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破房三间,家中无人”,如何执行?
不久前,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委托河北某市人民法院执行当事人为王某的一起案件,受托法院回函,“经查,王某在家务农,全家四口人,破房三间,常年不在家,无法执行”。数据显示,2010年,房山法院共委托异地法院执行案件282件,实际执结12件,实际执结率为4.26%,执结标的到位率仅为12.5%。
在有些委托案件中,被执行人或被执行财产下落不明;还有的案件,委托执行的依据仅是生效法律文书所确认的,如被执行人曾经的住所、户籍所在地,或工商登记地,而事实上,被执行人早已变更住所,或长期在户籍地以外的场所务工,或不在原注册地经营,因此在受托法院辖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案件执结的可能性极小,多是建议裁定终结执行。
《规定》有望破解这一窘境。《规定》坚持委托执行与尊重当事人执行管辖选择权的原则,明确规定执行法院经调查发现被执行人在本辖区内已无财产可供执行,且在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内有可供执行财产的,应当将案件委托异地的同级人民法院执行。
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这样规定有利于节约执行成本和公共资源;有利于发挥受托法院地利、人和的优势,对被执行财产进行评估、处置,及时有效地协调、解决执行中出现的问题,易于避免异地执行受阻和暴力抗法事件的发生;异地执行难以避免的当事人和执行人员“三同”(同行、同吃、同住)的现象,将从制度上受到遏制。
卷宗转出去,数月不回函,有何办法?
“以前把执行案件委托到异地法院,经常出现催促多次都没有下文的情况。有个案件我们催促受托法院7次,电话不接,也不回函。”广东省东莞市第三人民法院执行局副局长张向平说。
委托出去的案件得不到回音,在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那里也得到了印证。截至5月31日,该院今年委托外地执行的178件案件中,目前有回函的仅32件,回函率仅达17.98%,已回复的案件执行周期均在4个月以上。而往年委托外地法院执行案件的执行周期,一般也均在4个月以上,有的长达1年之久,有的甚至杳无音讯。
为了从制度上消除这一缺陷,《规定》第七条要求,受托法院收到委托执行函后,应当在7日内予以立案,并及时将立案通知书通过委托法院送达申请执行人,同时将指定的承办人、联系电话等书面告知委托法院。第八条还规定,受托法院如发现委托执行的手续、材料不全,可以要求委托法院补办。委托法院应当在30日内完成补办事项,在上述期限内未完成的,应当作出书面说明。委托法院既不补办又不说明原因的,视为撤回委托,受托法院可以将委托材料退回委托法院。
委托变推诿,地方保护阻力大,怎么突破?
一起委托执行的案件,困扰了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执行一庭庭长汪冬好几年。
“这起案子的被执行人是一家外地企业,在北京产生债务纠纷。该企业在北京有一套房屋,但标的额不足以清偿债务,需要对其主要财产进行查封。”汪冬介绍,案件委托到当地法院之后,对方一直不配合。“该企业是当地利税大户,有不少财产可供查封,但出于地方保护,受托法院推说该企业经营困难,没有财产可供查封。”汪冬说,类似的案子有很多,有些一拖就是五六年。
实际执结率低,执结标的到位率低,是困扰委托执行制度的普遍困境,其背后往往有地方保护主义作祟。在案件的委托执行中,部分受托法院地出于保障和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运用行政、组织等手段施加影响。同时,受私人关系与个人情面的影响,受托法院的执行人员也可能出现偏袒被执行人的现象。
根据《规定》第十一条,受托法院未能在6个月内将受托案件执结的,申请执行人有权请求受托法院的上一级人民法院提级执行或者指定执行,上一级人民法院应当立案审查,发现受托法院无正当理由不予执行的,应当限期执行或者作出裁定提级执行或者指定执行。
【新闻词条】
执行是指将已经生效的法院判决、裁定付诸实现,包括冻结被执行人的存款、查封和拍卖被执行人的财产等。对于被执行人或被执行的财产在外地的,本地法院委托外地法院代为执行,就是委托执行。委托执行制度对解决跨辖区案件的执行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委托执行工作运转严重不畅。(作者:白龙 新闻来源: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