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名为《宁做三奶,不嫁穷人》的帖子出现在某门户网站。作者自称出身贫困农家,虽上过大学,但由于长得不算好、英文不太好,只能找到月薪1800元的工作,劝告像她一样的农家女们:“要嫁就嫁得好一点。”“哪怕做*****也千万别嫁给一个跟你一样穷的人。”
焦点事件
河北农家女自曝
“宁做三奶不嫁穷人”坦承堕落无奈
《宁做三奶,不嫁穷人》,这个9月6日下午发在新浪杂谈版的帖子迅速蹿红,并被各大论坛转载,短短3天点击率飙至70多万。争议声中,大部分网友对这位身在上海的农家女的无奈发出共鸣,在该网站9月10日所做的调查中,18856名网友中有68%对发帖者表示理解。
“上大学后才吃到生命中第一根油条”
“我知道看到这个题目,你们一定会骂我,但请有精力骂我的人仔细看完下面的内容,再考虑我是不是该骂。”一开始,她这样说道。
这个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女孩,家在北方一个很偏僻的农村。用她的话来说,那是一个“真正的农村”。没有公路,离最近的汽车站还有20公里。
在这样的一个村子中,村里人一年到头几乎没吃过新鲜的蔬菜。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那里的土地只生产萝卜和白菜,二是这两种菜通常也腌着吃。村里的人怕费油,轻易不炒菜。所以“我到了大学食堂才吃到生命中的第一根油条”。
她的家庭,共有五个孩子,身为老大的她,下面还有三个妹妹和一个弟弟。由于没钱治病,她和家人眼睁睁地看着爷爷死在了医院。
“三个妹妹全部辍学换来我的学业”
作为全村乃至全乡最早的、唯一的一名女大学生,能读到大学,少不了全家人共同的努力:三个妹妹全部辍学打工,最小的妹妹七岁时就跟着爸爸去砖厂拉砖。“我是农家女”上大学时,还是公费,只要考的分数够高,学费还可以承受。所以卖掉家中一头大肥猪换来的600元钱,让她能够顺利入学。
求学之路的艰辛,家庭背景的贫寒,让她在学校里“每天吃馒头咸菜,只穿校服,更不懂用什么化妆品”。她说自己到了大学才明白“穷是多么可耻的一件事”,曾经,有个同学的妈妈找到学校要调宿舍,说她的宝贝女儿不能跟一个小乞丐住在一起……
“毕业后的多次失业最怕的是生病”
好不容易毕业了,学校不再包分配。“我是农家女”只能自己找工作,只能留在城市,因为读了那么多年书,再回农村会成为反面教材,成为村里人“不让自己孩子读书的借口”。
后来弟弟也考上了大学,为了弟弟的天价学费,为了母亲的医药费,她辗转过很多城市,做过很多工作,却渐渐感到绝望。“一个长得不算好、英语又不好(我们农村的学校是不教英文的)的女子想找个能挣钱的工作太难了,我又不想去放纵自己,所以一下子感觉没了目标,生活变得毫无意义。”
最终,听说上海工资高,她到了上海,找到一份公司文员的工作,一个月1800元。每月交给家里800元,合租房加上水电600元,剩下400元留做生活开销。她说自己最怕的是生病,一次因为营养不良晕倒,被送到医院后花了一千多元钱,“没病死差点吓死”。
“生活重压下的堕落是一种无奈”
可是,就这样一份对一个“年近三十,长得不算漂亮,学中文,不懂英文的女子”来说还算满意的工作,也在8月份因为身份证的问题丢掉了。她说自己下个月交不上房租就要被赶出来了,她可能会饿死冻死,在没死之前总结一生——“归根到底都是穷”。
再看看一起到上海的几位农村女孩,几年中的变化,更令她感觉堕落是一种无奈:除她之外的三个女孩,一个做了香港人的*****住高楼穿名牌吃大餐,每月还有一万元零花钱;一个在夜总会做了小姐,虽然被唾弃,但至少不担心吃住了;一个嫁了同是农村来的打工仔,两人在上海月收入一共5000元,本来日子还算幸福,可老公的一场大病,让生活变了样。一个人的工资,应付开销,应付治病,还要应付老公家人,要寄钱回去,因为她的婆婆说,“儿子也是全家人辛苦供出来的,不能挣了钱不管家里”。
所以,这个女孩忠告“我是农家女”,要嫁就嫁得好一点,至少有个房子,不用生活在随时都有可能被赶上街头的恐惧中。要不就别嫁,不嫁一个人受穷,嫁了两个人一起受罪,说不定还得承担另外一个人的穷。哪怕做*****也千万别嫁给一个跟你一样穷的人。
最后“我是农家女”说,不做*****是因为没有机会,因而才会有这个帖子的题目。■
回应质疑
“我发帖并不是想博取同情”
11日,网友水妖联系到“我是农家女”。她说:“我后悔发这个帖子了。”她现在最害怕的事情是身份曝光,让父母家人难堪。
“对于质疑的声音,我没必要解释。发帖时有些冲动,没有目的。”她不愿说出自己的身份,就叫我“农家女”吧。她说自己失业了,生病也不敢去看,怕没地方住、怕没饭吃、怕饿死,感到很绝望,才发帖发泄一下,没想到引来这么大的反应。
虽然有很多网友跟帖,表示要帮助她,给她提供工作机会,但她没有和任何人联系。“怕到时候说不清楚,我只有谁都不联系。”
“农家女”说,自己的真实情况比帖子中所说有过之而无不及。她的家乡在河北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看到她的有关报道后,央视《大家看法》栏目联系她做节目,可能会拍摄她家乡真实的画面。
“我还没想好做不做节目。”“农家女”说央视还在和她沟通。
“我不想要资助,只想有个工作机会。”“农家女”说,她不愿再做文员,如果有机会的话,想尝试一下销售,以前卖过保险的经历也许能帮她。问她,如果西安有机会,是否会来工作?她迟疑了一阵说:“那么远,我没有路费。就算去,我也想自己挣路费,不想接受别人资助。”■
网友热议
支持方:你会比别人更自尊不可能做*****三奶
《宁做三奶,不嫁穷人》的帖子发出后,立即在网上引起热议,虽然有反对的声音,可更多人对楼主“我是农家女”表示了支持。这些支持,并非源于对标题观点的赞同,而是对她的现状表示理解,希望能鼓励她走出低谷。
网友们认为,她的经历在现实生活中是的确存在的,的确在一些边远的地区,贫困程度远远超出人的想像。
没有被占用:我觉得你写的这些很真实,也很感人,尽管有一些笔误。为你的坚强加油!也许是因为你活得太无奈了,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想法,完全可以理解!
jiangtong4650:你写的农村现状及农民性格很真实,同情你的处境。
还有一些网友认为她的经历并不是个案,而是不少70年代生的人共同的感受。“同是70年代出生的”:很多80年代出生的人不知道,70年代后期出生的人遭受的打击——主要是思想观念的变化,上大学时,正赶上国家经济方向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阵痛之中,思想转变也要有个过程。
“看明白了,你不可能做*****三奶。”“欢迎你来唐古拉”是理解她的网友之一,他说:看了你的经历,你和你的家庭,一直那么坚强过来的,很佩服你的父亲,他能坚持到你们姐弟俩都考上大学。从小吃这么多苦,我想你的性格内向而倔强,你会比别人更明白自尊的意义。
除了对她精神上的支持,一些网友还付诸行动,伸出援助之手,希望能够帮她找到一份工作,以解她燃眉之急。
批评方:实在是拿无聊当有趣!
mutougade:实情,实话,能理解,但请你还是往好处看。一步错步步错。
风十三:照这个逻辑,女人还可以做*****那农村出来的男人该怎么选择?这些人的命运不是更悲惨么?人要勇于奋斗进取,*****有时也不是那么好当的,几年的青春换来的可能是一辈子的悔恨!
朱朱: “我是农家女”,让我告诉你,不要怨天尤人,靠贫穷吸引人的神经是不道德的!你们这些幕后推手由于对社会现象不满经常捧出“*****薄叭獭闭庋旆傻幕疤猓翟谑悄梦蘖牡庇腥ぃ ?lt;/FONT>
专家观点
吕频 (作者系北京性别研究学者)
宁做三奶不嫁穷人背后站着残缺的权利
如果将作者的“经历”视为一段社会研究的文本,那么,对这段文本稍做分析,就可发现,今天弱势群体所遭遇的几乎所有困境,诸如“三农”问题、社会保障缺乏、学费昂贵、就医难、就业难、住房难等等,这篇帖子几乎无一遗漏,都涉及了。就此而言,对“她”的兴趣,对很多人来说,毋宁说是对自身际遇的兴趣——有多少人能够挺直腰杆说,自己已经圆满解决了上述所有难题呢?你没有解决,那你就该有或多或少的“同病相怜”在内。
观者同情“我是农家女”是这篇“经历”博取眼球的原因,而我认为,“她”悖于主流的观点应该有更高的眼球度。
我们的社会,一向乐于推崇逆境奋发、凭借加倍努力最终获得成功的典型。然而这种推崇,往往在以“成功”论英雄、肯定个人超常付出的同时,却忽视了检讨机会是否平等、权利和保障缺失对当事人是否造成损害。由此传递的潜台词是:无论是否拥有支持性的环境,你都应该、都可以取得“成功”。而“我是农家女”却告诉人们,对于“她”这样的普通人来说,情况并非如此,恰恰在他们当中,更多存在着像她这样仍在苦苦挣扎的弱者,其中的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无法成为励志榜样。
而励志榜样的故意存在,却遮蔽了“沉默的大多数”的生存窘境,并且使问题的延误至少找到了道义上的借口。剥开事情的本来面目,这样的“经历”所提出的疑问就应该是:为什么社会至今仍存在出身的鸿沟,弥合鸿沟还需要多久?发展机会和社会保障的不平等理应得到机制性的修复,而不是指望个人凭借自身奋斗去克服——绝大多数人都并不具有超常的天分和毅力,也不会特别幸运,但无疑都仍有权享受一样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宁做三奶,不嫁穷人”的宣言,或许又要让一些道德家感慨世风日下、女性道德的堕落。且慢扣上这种帽子吧,要知道它不过是源自从来都有的社会规范:与男人的关系决定女性的命运,她们可以通过这种关系谋取更好的生活,甚至有时这是她们仅有的机会。作为一时惊人之语,这种话更应该被看成是对社会排斥的想象性反抗,就此应该考问的,不是弱者的道德自持,而是背后的体制。
“从历史的眼光看,当时经济的生气勃勃给我们以深刻印象;但对于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来说,活生生的现实则是这种在难以预料的环境中为生存所作的挣扎奋斗。”美国学者孔飞力在《叫魂》中对乾隆盛世的描述,或许也很适合挪用于今天的中国:人人都想挤上那奔向富裕的列车,上了车的人害怕被抛下,赶不上车的则难免沮丧失望,自怨自艾。在这轰鸣声中,弱者的悲叹只能丝丝可闻,但他们确实在那里,他们同样属于中国的现实。
(声明:本站所使用图片及文章如无注明本站原创均为网上转载而来,本站刊载内容以共享和研究为目的,如对刊载内容有异议,请联系本站站长。本站文章标有原创文章字样或者署名本站律师姓名者,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和作者,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