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迪冲击波
- 来源:商报网-国际商报 文章作者:卓尚进
在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演变过程中,国际信用评级市场呈现前所未有的现象:三大国际主要评级机构接二连三、“毫不留情”地降低欧洲国家主权信用级别,使欧洲债务危机从边缘国家向核心国家扩散,加剧国际金融市场动荡起伏。而国际主要评级机构基于“西方标准”对中国主权评级历来比较低,更时不时地对中国主权及银行业信用发表看空观点或降级预警。
无论是从吸取国际信用评级市场的深刻教训的角度,还是从维护中国经济和金融安全稳定的立场出发,中国迫切需要独立、客观的本土化信用评级机构。
标普、穆迪、惠誉这三家国际主要评级机构,在此轮金融危机之前一度在国际信用评级市场如雷贯耳、近乎被“神化”,而在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和2009年爆发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过程中,它们已从国际信用评级市场的神坛上掉了下来,但是它们在这几次紧紧缠绕在一起的金融危机中扮演的“两面人”角色,总是“让一部分人欢喜、让另一部分人忧愁”。如今它们的“魅影”还在欧洲及其他几大洲闪现。
据不完全统计,从2009年10月全球三大评级机构相继下调希腊主权信用评级至2012年2月13日的两年零5个月内,这三家评级机构对欧洲主权国家、欧洲金融稳定工具、欧洲的商业银行、美国、澳大利亚等先后总计发布了64次下降主权信用评级、银行信用评级或评级下调警告(列入负面观察名单),平均每月达2.2次之多。
反思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及正在演化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国际社会及各方有识之士已经深刻认识到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在危机中的“不当评级”及其深刻教训,并推动着国际信用评级行业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信用评级话语权直接影响国家金融体系安全。美国在《评级机构改革法案》中强调,“评级是国家大事,评级影响证券市场、全国银行系统、国家经济”。而欧盟委员会负责内部市场与服务的一名委员近期表示,“评级影响着市场和整个经济,事关欧洲民众的繁荣。”
大公国际资信评估公司董事长关建中明确表示,“信用评级是国家金融体系的重要构成,是国家金融体系安全的战略制高点,掌握了信用评级话语权就控制了一国金融体系运行的主导权。”“这次金融危机证明,信用评级关系国家兴衰,信用评级拥有摧毁一个国家金融体系的巨大能量。从这个意义上讲,信用评级是国家金融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反观中国评级机构的发展及话语权情况并不乐观。目前经过人民银行、发改委、证监会等部委认可的评级机构有大公国际、东方金诚、中诚信、联合资信、新世纪、鹏元资信等几家。自2006年起,美国评级机构就开始了对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全面渗控。当年穆迪收购中诚信49%的股权并接管经营权,并约定7年后实现绝对控股;2007年,惠誉收购了联合资信49%的股权并接管经营权;2008年标普与新世纪建立起战略合作关系。外资几乎控制了中国三分之二的信用评级市场。
关建中认为,如果西方利用评级主导地位影响国际宏观经济的情况继续下去,中国的经济发展将长期面临这种国际环境,这将给中国国民经济带来长期负面影响。因此,争取评级话语权不但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型债权国的义务,更是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的需要。
因此,吸取当前国际信用评级市场的教训,不仅拥有本国货币的每个主权国家都需要拥有自己独立的信用评级机构,而且像中国这样拥有巨额净债权的国家更应当建立起强大的、权威的、客观的本土化信用评级机构,这是维护本国金融和经济安全的强大屏障。
中国信用评级体系建设应当顺应国际信用评级行业的改革发展趋势,并结合本国国情,探索走出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确保本国经济金融安全的信用评级行业发展道路。
业内专家还强调,做大做强本土信用评级机构,需要进一步加强评级机构的公司治理,完善评级流程、评级方法,真正树立为投资人服务的经营理念,不断满足投资人需要,不断增强评级的独立性和公正性,确保评级结果的质量。
(摘编自2月15日金融时报)
(声明:本站所使用图片及文章如无注明本站原创均为网上转载而来,本站刊载内容以共享和研究为目的,如对刊载内容有异议,请联系本站站长。本站文章标有原创文章字样或者署名本站律师姓名者,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和作者,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