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平衡的着力点在于有效发挥进口作用
刚刚公布的我国上半年进出口数据显示,出口增长25.4%,进口增长27.6%。近几年尤其是今年以来我国外贸正逐步朝着进出口贸易平衡的方向发展,呈现出进口增速略高于出口增速的显著特征,如何看待这一现象?今年全年的发展趋势会怎样?“十二五”我国外贸将走出怎样的发展道路?就此本报记者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部副部长赵晋平研究员进行了专访。
进口略快于出口的原因
中国经济时报:上半年的宏观数据显示,进口依然快于出口,这种态势已经持续了几年,您如何看待这一变化?
赵晋平:2011年1—6月我国出口增长25.4%,进口增长27.6%,而2010年全年出口增长21.7%,进口增长28.7%。其实,这种进口增速明显快于出口增速的情况已经持续了好几年。从2006年到2010年这5年里,进口的平均增速是16.4%,出口是15.1%,使得顺差有所收缩,进一步改善了入世以来曾经持续多年的顺差持续增长局面。
分析原因,首先,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之后,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全球市场需求急剧收缩,如2009年全球贸易额下降了14%—15%,此后世界经济进入缓慢复苏阶段。2010年贸易额增长了15%,但这主要是在大幅度下降后的反弹,并不能表明当年的市场需求非常旺盛。
总而言之,这两年国际市场需求受金融危机影响是相对疲软的,甚至出现下降。出口增速实际上是国际市场需求增长趋势的一种反映,而进口增速是中国国内市场需求增长趋势的反映。这个阶段,相对国际市场需求不振甚至下降的现象,我国始终保持了比较快的经济增长。即使在金融危机期间,还是维持了8%以上的经济增长,市场需求也较国际市场更加强劲,尤其是2009年以后,在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作用下,国内市场需求迅速上扬,也促进了我国进口增速快速上扬。因此,这几年进口增速超过出口增速是市场需求变化的一种反映。
第二,中国正面临新的结构调整阶段,需要逐步提升贸易结构,促进贸易平衡,而贸易平衡的着力点就在于有效发挥进口作用,即扩大进口。最近几年,政府在扩大进口方面采取了积极措施:从2007、2008年开始对进口配额许可证制度进行清理,以改变长期以来中国进口受许可证、配额所限的状况,降低制度性成本;同时,为了防止贸易顺差逐步扩大带来贸易摩擦和对国内货币政策造成较大压力,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扩大进口就成为具体落实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包括对进口的相关政策进行清理。
在金融危机期间,为了保持国内经济增长和就业稳定,促进出口的政策和力度相对较大,但即便如此,受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和经济刺激计划的影响,进口仍然保持了较高增长。从全球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后,中国贸易结构调整的进程仍然在持续,这时的调整不单纯是促进贸易平衡的问题,而在于扩大进口进一步适应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升级的需要,同时也有助于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
如果说危机前是迫于压力,那么危机后就转变成主动的、战略层面的调整,重要目的在于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升级,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重要动力和来源。
第三,国际市场价格因素是进口增速加快的重要原因。危机之前曾经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迅速上扬,在危机期间短暂下降之后,2009年下半年,随着美元贬值,加上市场需求的拉动,重要大宗商品像能源、矿产、粮食等价格大幅上涨,我国进口数量本身在增加,这使得进口在金额上表现得更为强劲,尤其从进口结构上来说,已经从过去主要以进口工业品为主转为重要的矿产资源、原材料占较大比重,初级产品进口占整个进口四分之一左右,其中原油占了将近10%,铁矿石也占将近10%,粮食占3%-4%。
第四,从市场的角度看,由于中国在危机后率先复苏,市场需求增长较快。相对而言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进程相当缓慢,即使一些发展中经济体或新兴经济体的表现也不错,但比起中国的增速还是落后一些,更使得中国市场成为各国企业追逐的目标,各国在促进本国出口争夺市场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国的进口加速。另外,人民币相对于美元的缓慢升值,也有利于促进进口增长。
今年贸易顺差不会再扩大
中国经济时报:具体到今年的情况看会怎么样?
赵晋平:从今年情况看,1—6月,进口增速比出口高2.2个百分点,去年贸易顺差下降6.4%,今年还会有所减少。当然,全年来看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但不论按政策的预期目标,还是按市场的作用发展趋势看,今年的贸易顺差不会扩大而是持平或减少,这和进口的较快增长有直接关系。
我认为,今年的进口增速会快于出口,原因在于:
首先,汇率是一个很重要因素。从去年6月份开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重新启动,人民币累计升值已经接近4%—5%,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进口,尤其是在美元相对贬值、人民币相对升值的背景下,汇率因素对刺激进口产生了一定作用。
第二,从市场需求角度看,全球经济缓慢复苏趋势虽然没有改变,但从最近一段时间看,出现了一定波动,包括美国、欧元区经济回升速度有所放慢,今年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长1.8%,比去年四季度的3.1%出现明显回落;欧元区一季度增长3.3%,但受主权债务危机影响困难重重,不确定性和风险依然存在,从全年看,经济增长速度都不会太高;日本就更不用说了,去年四季度是2.6%左右的负增长,今年一季度进一步下降了3.6%,回落幅度相当大,估计二季度还是1%—2%的负增长。
从工业增长速度看,日本三四月份已经连续13%以上的负增长;美国五月份增速是3.6%,和前几个月5%—6%的增长相比明显回落;欧元区三月份工业增长5%左右。四月份全球工业增长速度只有2.7%,其中发展中经济体是7.1%,发达经济体只有0.7%。
从以上数据分析,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局面没有改变,出现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大,但经济复苏的进程有所放缓。加上美债危机、欧债危机、日本主权债务危机、地震带来的冲击等等,这些因素集中到一起,世界经济增长的形势全年都不令人乐观。国际市场需求不可能再出现像2010年的反弹式增长,这给我国的出口蒙上一层阴影。
另一方面,国内市场需求最近虽有所放缓,但增长水平远高于国际水平,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基本稳定在14%—16%的水平上,没有出现太大波动;投资增长表现不错,虽然4万亿投资效应陆续到期,但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新项目投资加上保障房建设,集中上马的项目比较多,估计全年投资表现也会不错。这些因素都决定了未来一段时间相对强劲的国内市场需求会继续推动进口以快于出口的速度增长。
促进口政策需统筹考虑
中国经济时报:这样说来,扩大进口将是大势所趋,那么,在促进口的政策选择上应如何考虑?例如前段时间商务部表示要降低中高档消费品的进口关税,但市场上传来一些不同的声音。今后,我国将如何统筹考虑促进口的相关政策?
赵晋平:关于促进进口的政策,我认为有几个方面:
一是逐步降低关税。中国入世之后按照承诺如期逐步降低关税,目前关税的平均水平是9.7%—9.8%。促进进口首先从关税调整入手,按照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方针,逐步降低关税是大势所趋,这是扩大进口非常有效的方法。我国进口关税的总水平与发展中国家相比较低,但与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韩国、欧盟相比还是高一些,今后继续降低还有空间和潜力。
调整关税也要考虑结构调整的需要,体现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导向。如进一步较大幅度地降低先进技术、关键零部件、机械设备、国内的紧缺资源等关税,真正达到鼓励进口的目的,这对企业的技术升级很有帮助。
二是,“十二五”规划中提出适当提高消费品进口。在中国的进口产品中,资本品占20%,中间投入品占60%,消费品不到10%。我国要扩大内需,满足老百姓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适度扩大消费品进口是必要的。因此,对于这些消费品的进口关税也有必要做进一步调整。
事实上,国内游客境外游在海外采购奢侈品的规模相当大,一年500亿美元左右,去年是5000多万人次出国(境),如果能把这部分奢侈品消费转移到国内,姑且不论有一部分被压制的消费,单纯从替代境外采购这一点来看,对于改善贸易失衡、活跃国内市场需求等方面都会产生积极的正面效果。
当然,从消除贫富差距稳定税收角度看,消费品尤其是奢侈品的进口关税要适度而非盲目地大幅度降低。如果大幅度调整,一方面会使大量的进口关税收入流失;另一方面,刺激奢侈品消费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消费导向,还有可能对国内消费品生产造成较大冲击。
三是,我国关税总水平是9.8%,但实际上有效关税税率(实际关税收入除以进口总额)比名义关税率要低得多,因为占我国贸易总额40%的加工贸易进口不交关税,加上一些自贸区的商品零关税,还有各种优惠税率、特惠税率等等,今后进一步推进我国的自贸区战略,与更多贸易伙伴签署自贸协定,扩大面向最不发达国家的优惠税率适用范围等措施都会导致关税总水平下降,也为扩大进口提供条件。 当然,在进口政策中关税只是一个方面,还有其他方面。
第一,过去较长时期,我国贸易政策主要是以扩大和促进出口为主,缺乏积极的进口促进政策。传统观念认为进口是对国内生产的一种挤出,是经济增长的减项因素;只有出口有利于扩大国内生产和促进经济增长。改变这个观念很重要,要认识到扩大进口一方面可以满足经济增长对原材料、机械设备等重要产品的需求,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如一些高耗能产品可以通过扩大进口来实现节能和保护国内环境;国内无法生产的先进设备进口有利于企业技术升级。另一方面可以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和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如满足居民消费需要的商品进口,既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品和服务消费,同时还有利于带动相关产品和服务产业发展。目前,从中央层面来看,对于扩大进口的重要作用已经具有充分的认识,但是很多地方政府尚未形成共识,还是习惯性的单纯鼓励本地企业扩大出口,甚至不顾当地资源和环境条件所限,忽视了进口在满足当地生产和消费需要、活跃市场和减缓当地资源环境压力方面的积极作用。
第二,过去进口有很多配额和许可证管理,在一定意义上束缚了企业的需求,制约了进口的增长,需要逐一加以清理,对于一些竞争性的不会对国内市场造成冲击的大可不必再用这种方式加以限制。
第三,国内促进和扶持进口的相关政策如金融政策、交易平台建设等配套体系很不完善。今后,政府的贸易政策应当是中性的,以向企业各种经营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良好政策环境为目标,而不是过多倾向于出口相关企业,忽视对进口相关企业的必要支持。要按照进口和出口并重的政策原则,进一步完善进口促进体系,完善政策工具和政策手段。
第四,我国在区域贸易自由化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周边国家比相对落后,和经济大国之间签署的自贸协定更少。今后,我国应不断通过这种方式扩大和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关系,扩大市场开放,获得国内急需的资源和产品。
下调进口关税应适度
中国经济时报:在促进进口过程中,尤其在下调进口关税等方面如何规避其可能产生的负面效果?
赵晋平:下调进口关税,要强调“适度”的降低,就是关税降到什么程度才合适,理论上有很多成熟的评价方法。例如奢侈品关税如果降到普通消费品一样,那么奢侈品大量进口肯定会对国内相关产业造成很大冲击,作为公共政策也不能以牺牲税收的方式资助少数富裕人士的消费,所以“适度”很关键。
大量进口对国内的冲击到底有多大?首先要看具体产品的关税调整幅度有多大。我认为,中国的进口如果真是照章纳税,就不要太担心。即使关税适当降低了,还有17%的增值税,进口环节的增值税是很大一块税收。例如我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关税降下来了,但17%的增值税是不能免的,这在一定意义上还是一个门槛,所以关税适度降低不会造成税收大量流失,也不会对国内相关产业造成较大冲击。
“十二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和实现贸易基本平衡
中国经济时报: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此后五年我国外贸将呈现怎样的走势?
赵晋平:“十二五”我国外贸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和逐步实现贸易收支基本平衡。
我国过去传统的竞争优势面临很大挑战,如过去生产成本低,但最近几年劳动力成本上升,传统的规模优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但同样面临很多新兴经济体的竞争。据测算,我国许多城市熟练工人和技术工人的工资都比印度要高。另一方面,我国过去还有一个优势是大批跨国公司投资企业的聚集效应,但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跨国公司投资战略可能有所改变,在中国投资可能会增长但更倾向于选择将中国作为一个目标市场,而不是向其他市场出口的生产基地,这对于我国的出口和进口的持续增长都会产生一定影响。
同时还有一个现实问题是,过去出口增长很大程度上依靠背后一个庞大工业体系的支撑,但我们的发展模式长期以来过多依赖于资源和劳动要素的大量投入,这种数量型增长方式如果不能被质量型增长所替代,出口增长会带来更多对资源和环境的“透支”,是不可持续的。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不断增加高附加值工业品比重、通过进口满足国内“两高一资”类产品需求,这将对提升新的竞争优势产生根本性作用。
因此,要保持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增长,“十二五”期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培育新的竞争优势。首先是技术升级,虽然我国出口产品很多,但都不是处于核心技术环节的,如IT产品大量都是出口组装,属于核心技术的上游产品竞争力较弱。第二是品牌,我国的出口规模很大,许多产品在全球名列前茅,但是属于自主品牌的产品较少。例如我国最具有竞争优势的纺织品服装,贴牌生产比例也远超过自主品牌。电子产品更是如此。第三是培育人才优势。深圳一些企业如华为、研祥、华大基因、比亚迪(002594)等在形成全球领先竞争力方面取得巨大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人才战略的实施,大量引进海内外高素质、高水平人才是这些企业提升产品研发、产品技术水平的主要经验之一。
关于促进贸易收支基本平衡问题,上面已经讨论了很多。“十二五”期间,预计进口和出口将保持较为接近的增长水平,一些年度进口增速仍有可能超过出口。年度的贸易顺差规模将继续缩小,但是转为逆差的可能性较小。
外贸要实现十大新突破
中国经济时报:按照以上目标,我们重点需要在几个方面努力?
赵晋平:从“十二五”时期的外贸发展看,要努力实现以下十个方面的新突破。
第一,在构筑多元化的贸易伙伴关系方面要有新突破。一方面是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另一方面是进口来源的多元化。出口市场多元化这几年已取得一定进展。长期以来,我们的出口市场大多集中在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据美国统计,2009年-2010年美国从海外进口的19%来自中国,它的贸易逆差40%是和中国的贸易逆差。中国将来提升在美市场份额还有空间,但难度越来越大,首先,如此高的市场份额和贸易逆差占比,首当其冲会成为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对象,事实也是如此。其次是单一的市场存在很大风险,市场多元化战略势在必行,更多扩大与新兴经济体的贸易,也是贸易结构调整的一个方面,有助于降低市场风险。进口也是如此,进口来源多元化也是和整个外贸市场多元化相呼应的。另外。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对全球汽车、电子等产品供应链造成的冲击也告诉我们,进口过度依赖于特定经济体,面临的供应链中断风险较大。
第二,自主品牌建设要有新突破。当前,我们不是没有制造技术和能力,关键是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在产品价值链中处于“微笑曲线”的中间位置,获得的价值回报有限。今后的任务是培育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
第三,产品的技术升级一定要有新突破,改变过去缺乏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的被动局面,扩大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和出口,提高技术实力。进口在加快技术装备升级和加工制造技术升级方面的作用也非常重要。
第四,在建立进口和出口并重的贸易促进体系方面要有新突破。树立进口有利于促进国内收支平衡、有利于国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结构调整的大局认识,长期坚持进口和出口并重的贸易政策,建立和完善进口和出口需要的贸易促进政策体系。鼓励适当扩大消费品进口,发挥中国作为一个巨大市场在全球的影响。
第五,产业组织创新要有新突破。目前,在一些地区,一种名为供应链整合产业的新型生产性服务业正在迅速崛起。深圳就有一个供应链整合公司,它既不是单纯的服务业也不是简单的制造业,可以为客户提供涉及服务、制造、运输,金融等几乎所有与商品和服务生产流通相关的要素整合服务,也被称之为2.5次产业。这是一种很重要的产业组织创新。随着产业分工的细化,随着服务配套的逐步完善,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竞争力,有助于中国国际竞争力和产业效益的提升,促进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尤其对于促进外贸持续发展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第六,培育大型跨国公司方面要有新突破。我国企业目前进入全球500强的不少,但真正依靠市场力量,在全球有竞争实力和足够国际经营能力的企业并不多,因此要大力培育自己的跨国公司,这既有利于促进国内出口,也有利于整合先进技术产品资源的进口,同时也有利于培育和推广自主品牌。
第七,发挥贸易投资和对外经济合作的联动作用方面要有新突破。贸易和投资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内在关系非常明显,贸易需求增加会通过投资的方式来扩大市场和促进相互经济融合,投资多了肯定伴随更多的贸易往来,目前的国际贸易中有很多属于产业内贸易甚至是公司内贸易。引进外资与促进对外投资并重、贸易与投资并举的政策促进体系建设有利于提高我国对外经济的综合实力。
第八,参与国际双边、多边合作要有新突破。例如,我国的自贸区战略在入世后取得很多实际进展,但毕竟和周边国家相比、和自身需要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需进一步扩大中国商签自贸区的范围,尤其是新兴经济体之间,这有利于我国的国际地位,提高参与地区事务和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同时还可以产生贸易创造和竞争促进效应,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经济和政治两个层面上看,积极拓展双边和区域多边合作符合我国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的战略需要。当然这一进程要稳步推进,而不是盲目的。
第九,在培育具备国际领先优势的人才队伍方面要有新突破。
第十,在应对各种贸易投资保护主义的能力建设方面要有新突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和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济地位的逐步上升,会越来越多地受到各种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的打压。是否具备足够的应对能力至关重要。“十二五”时期,应在这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声明:本站所使用图片及文章如无注明本站原创均为网上转载而来,本站刊载内容以共享和研究为目的,如对刊载内容有异议,请联系本站站长。本站文章标有原创文章字样或者署名本站律师姓名者,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和作者,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