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走出去”仍处起步阶段
- 来源:商报网-国际商报 文章作者:孙楠
国际商报报道 商务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超过3100亿美元。但商务部欧洲司司长孙永福直言,“虽然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势头正劲,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国际化进程中的风险依然不可小觑。”
在日前于北京举行的首届外交官论坛上,不少业内人士建言,中国企业国际化虽正当其时,但企业还需增强风险预测与处置能力;同时,借助国内经济发展良好态势,企业还需把握良机,争取在更大范围内参与国际竞争、扩大自身实力。
拓展国际化之路
回顾入世以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心路历程,博鳌亚洲经济论坛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原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指出,十年来,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全球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全球产业链布局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但也正因为如此,中企国际化战略的第一个形式便是在本土依靠国际资金、技术、人才,继而依靠海外的大型产业链提供产品和服务,大型制造商提供零部件、原材料来实施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很多在本土实施国际化战略的中国企业并未真正走出去。”龙永图认为,在此基础上,中国企业若要进一步实现国际化,就一定要充分利用本土大市场,练好内功,从而在全球大市场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在这样的背景下,着眼于未来,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必要性将更加凸显。商务部研究院学者梅新育也发表了自身对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的看法。他指出,中国企业要将其国际化进程上升到对外直接投资的高度。近30年来,中国市场的增长率位居世界之首。而现在成长起来的中国骨干企业,多是依托迅速增长的国内市场而跃进全球产业界。
“如果我们不能进行国际化布局,为未来的发展打下牢固的根基,一旦20年后中国经济的高增长率不能维持,这些行业在全球产业同行当中的地位将大幅度下跌。这也将对企业生存发展产生较大影响。”梅新育说。
增强风险处置能力
历经多年的实践,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截止到2010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超过3100亿美元。
在孙永福看来,虽然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合作的发展势头正劲,但仍处于起步阶段。
当前,中国企业“走出去”量增质难增的现象也引发了与会人士的忧虑。曾历任中国驻荷兰、伊朗大使的华黎明表示,2004年以来中国共有14家企业在海外发生巨额的亏损,损失额触目惊心。但中国对外投资真实存在的风险要远远大于公开的数据。“过去两年半,中国对外投资超过6000亿元,而埃森哲甚至预言在今后5到10年间,将会有一半的投资沉没。”
从企业自身来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风险多来自国际化经营能力普遍不足,国际化人才的短缺,以及企业经管层对海外法律环境、经营环境的不够熟悉。
华黎明指出,就客观因素而言,中国企业“走出去”之地多是社会与政治风险较大的地区。因此,他特别提醒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要注意文化的整合。“央企在国内的一些政治优势,正是导致其海外项目遭遇滑铁卢的原因。”
梅新育也提醒道,企业“走出去”需防范4种风险,即商业性风险与政治风险、征收风险、市场准入风险与违约风险。
对于如何防范风险,孙永福强调指出,有志“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还需加强市场调研,并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加大技术学习的力度。同时,“商务部等主管部门也会在在政府服务,统筹规划的管理、安全保证等方面作出持续不懈的切实努力,为企业提供信息、法律,以及其他相关服务。”
(声明:本站所使用图片及文章如无注明本站原创均为网上转载而来,本站刊载内容以共享和研究为目的,如对刊载内容有异议,请联系本站站长。本站文章标有原创文章字样或者署名本站律师姓名者,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和作者,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