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内部人士5月30日对本报记者透露,虽然华为尚未接到欧盟方面的正式调查通知,但通过各种渠道分析,欧盟对其提起反倾销诉讼一事基本上可以确定。该人士称,华为目前已成立专项组应对即将到来的调查。
英国《金融时报》此前的一则消息将华为、中兴两家中国电信设备商置于风口浪尖。据称,这两家企业正面临欧盟诉讼,理由是他们收受非法政府补贴后在欧洲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产品。
对此,两家公司5月29日均作出回应,否认存在政府非法补贴和倾销行为。据了解,欧盟最快可能在下月启动正式诉讼程序。若欧盟认定属实,可能对华为、中兴开征惩罚性关税。
企业:欧盟捕风捉影
据报道,欧盟官员在5月24日的一个闭门会议上告知27个成员国代表,声称欧盟已掌握“非常确凿的证据”,证明华为、中兴获益于非法的政府补贴,并曾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在欧盟境内销售产品。接下来欧盟将启动正式诉讼程序。“这件事很可能是板上钉钉,现在我们只是在等(通知)而已。对此,我们公司有专门的项目组负责。”华为内部人士对本报记者说。但他拒绝透露目前专项组的具体准备工作。
欧盟此举经媒体报道后,华为在29日发给外媒的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们否认媒体报道中所说的华为存在倾销行为和获得中国政府的非法补助,并反对欧盟发起媒体所说的调查”。同一天,中兴也发表声明称:中兴致力于公开透明的运营,遵守世界贸易组织和相关国家贸易规则,并不存在政府非法补贴和倾销行为。
“华为根本没有什么非法补贴,这件事情更大程度上是中欧贸易冲突的缩影,欧盟此举有政治方面的考虑。”华为内部人士对本报记者进一步表示,“华为在欧盟市场做得好,他们不找我们找谁啊?”
该人士表示,虽然从年报上看,欧盟市场在公司整个营业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不是很高,但华为十分重视欧盟市场。
“由于在信息技术方面,欧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所以哪怕在欧盟市场做得很小,也会对全球有示范效应。而且一些特别大的运营商都在欧洲有自己的全球采购中心。”该人士说。
该人士对欧盟指责企业接受非法政府补贴表示强烈不满,称很多结论都是欧方捕风捉影,妄加猜测的。
“他们总觉得像华为、中兴这样的公司,如果没有政府帮助,怎么可能在短时间内发展得这么快?而且他们认为银行对企业贷款就是落实政府对某一产业的补贴,但凡与高新技术有关的企业就不可能是干净的。”他说。
“欧方把从公共渠道获得的‘证据’往华为身上贴,把在其他对华贸易救济案件中发现的补贴方式又贴到华为身上,这很不讲理。”他表示,“只要这么一想象、一贴、一算,欧盟就觉得差不多可以立案了。”
该人士表示,与爱立信、阿尔卡特、西门子等企业相比,华为在欧洲的市场份额并不及这些企业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但在法律程序上,欧盟并没有对中国企业一视同仁。“按照欧盟的法律程序,只要爱立信、阿尔卡特等在中国的公司对欧有出口的话,也要接受欧盟的调查,但针对他们的调查经常是走个过场,不会认真处罚他们。”他说。
该人士表示,华为目前只有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准备应诉,通过各种公共关系去说服欧盟与中国保持沟通。
律师:企业做大易招是非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欧盟委员会作为欧盟的执行机构,首次主动立案进行贸易调查,而非为回应某家私营企业或某个行业组织提交的正式申诉而进行调查。此外,有别于欧盟以往针对中国提起的贸易申诉,此案并不涉及如钢管或瓷砖等低端产品,而是高新技术产品。
锦天城(北京)律师事务所主任、欧盟市场资深律师傅东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欧盟对华为、中兴“发难”是由于见不得中国企业在欧洲做大做强。“以前中国出口欧盟的产品主要以原材料、低端产品为主,随着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出口产品结构有了提升,一些高新技术产品与欧盟产品出现了正面竞争,所以欧方才采取贸易救济。企业做大了自然会招致矛盾,这也是很正常的。”
傅东辉介绍,欧方很可能通过两种途径寻找对自己有利的“证据”:一方面通过网络搜寻中国政府文件中关于补贴的描述,另一方面则可能通过参考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对华贸易救济案件中列出的大量补贴项目搜集证据。
商务部条法司司长李成钢表示,中国被认为是非市场经济国家,一些西方国家因此认为中国国内的金融体系没有市场化,所以在计算补贴时采用的基准利率不是中国的标准,而是用外部基准。“比如我们的贷款利率为6%,他选用的外部基准可能是20%。这样算的话你就贴了14%,这对中国企业来说很不公平。”
针对欧盟近期的种种保护主义动向,中国经济专家分析指出,未来欧中贸易摩擦危险性加大,鉴于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欧洲市场如因保护主义持续收窄,对中国企业的伤害不可低估,而中国官方则就此发出警告称,“贸易战没有赢家”。
瑞典工业与贸易大臣艾娃·毕约琳也警告称,欧盟拟对中国无线设备供应商接受非法政府补贴进行的调查可能会有损欧洲无线网络行业,而非令他们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