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学英语,到底难在那里?为什么学习英语十几年,一到开口时就瞠目结舌?一个大学毕业生,为什么面对外国小朋友的提问时居然手足无措?……这些疑问,可以说是国人学习英语的通常状态。如何才能攻克英语,让英语表达能和汉语表达一样得心应手,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常务副总裁周成刚,于9月13日来到武汉,并于当晚在武汉新东方学校总部举行大型英语学习公益讲座,吸引了600多人到场,其中以高校大学生占绝大多数。面对台下众多的英语学习求职者,曾经是英国BBC广播公司记者的周成刚老师侃侃而谈,汉语和英式英语交替使用,引导大家思考如何学习英语。在他看来,大家想学好英语,有三大障碍必须要克服。
障碍之一:字对字地“汉译英”
周成刚说:“最好的英语,就是在正确的情况下用最准确而且最简单的词表达最简练的意思,不必追求高难词汇和复杂句式,更不能把汉语字对字地翻译成英语说出来,那样说出来的话在语法上也许没错,但却不是英语。”“假如你在街上看见一个人独自垂泪,你想关心一下,这个时候用英语你会怎么说?”在讲解过程中,周成刚以一种谈心的方式来引导大家的思维。对于这个问题,现场马上有人说出了“Why are you crying?”的答案。“在中文里,问别人‘你为什么哭啊?’是没错的,但是直接字对字翻译过来用英语这样问,就不是英语了。”周成刚认为,由于英语和汉语的差异,把一句在某种场合非常恰当的汉语字对字地翻译成英语,很多时候就会显得不恰当。比如上述这个场景,其实你只要关切地问一句“Are you OK(fine/all right)?”都是非常恰当的,但是如果你冲过去就是一句“Why are you crying?”对方感受到的可能就是责问而非关心了。
障碍之二:不了解英语思维
周成刚说:“英语思维是直线型的,含义思维是螺旋型的。如果不了解英语的思维模式,那怕你有过人的词汇量和超人的听说能力,在很多时候也会造成沟通上的障碍。”
这在写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中文写作,往往是从事件的背景分析入手,然后分析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和偶然因素,进而分析事件形成的直接条件和间接条件,再描述事件发生时的现象,最后才得出一个结论。可见,中文是由表及里,先次后主的表达方式。
英文写作,则是完全与中文写作顺序相颠倒的。西方人写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往往是开篇即提出观点,然后描述现象,再分析形成条件,进而挖掘发生原因,最后如果觉得论证还不够有力,还会分析事件的背景。可见,英文是层层拨皮,先主后次的表达方式。
周成刚老师认为,就表达方式而言,二者各具特色,都很经典,不需抑此扬彼。“但是遗憾的是,很多中国学生不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道理,在考英语作文时,还是采取中文思维,这种与英语完全颠倒的思维模式,岂能得到高分。”要想在英语学习中取得长足进步,必须转变思维模式,应英语思维来指导英语学习。
障碍之三:缺乏英语描述能力
周成刚老师在现场模拟了一个场景:“如果你们现在在下面听不清楚我的声音,想让我把话筒拿得更近一些,但是你恰恰不知道‘话筒’这个单词,你会如何用英语表达这个意思呢?”在他的引导和启发下,现场观众提出了“你手里的那个东西”、“请声音大一些”等描述性的句子,气氛甚是热烈。
周成刚说:“国内最流行的两本双解英文词典(《牛津英汉双解词典》和《朗文双解词典》),共收录词条8万有余,但是对于这8万词汇进行英语解释的,不过是区区3千左右的日常用单词。由此可见,我们也可以用3千常用单词描述我们所看到的任何东西。”他认为,描述能力看似不起眼,其实非常重要,经常运用,能大大提高英语水平。只要具备基本的词汇量和高超的描述能力,就能跟外国人进行无障碍的交流。至于如何提高英语描述能力,还是要多查词典,多看看词典对于单词的英语描述。一本好的双解词典,是一个英语学习者一辈子的好老师。
(声明:本站所使用图片及文章如无注明本站原创均为网上转载而来,本站刊载内容以共享和研究为目的,如对刊载内容有异议,请联系本站站长。本站文章标有原创文章字样或者署名本站律师姓名者,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和作者,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