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最新公布的数据,截至2007年底,我国城镇人口5.94亿,城镇化水平达44.9%,比1982年的21.1%提高23.8个百分点,25年间年均增长0.95个百分点。预计未来10至15年,我国城镇化仍将保持年均0.8至1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镇化的首要特点是已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城镇体系。目前全国共有设市城市655个,建制镇约2万个。
区域中心城市和城镇密集地区作用突出,小城镇功能凸显。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城镇密集地区,以不足3%的国土面积,聚集了全国14%的人口,创造了42%的国内生产总值,吸引了79%的外来投资,在辐射带动城乡和区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小城镇在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中作用显著。小城镇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吸纳了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在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功能凸显。
记者从建设部了解到,由于快速城镇化的推进,“十五”期间,我国市政公用设施投资总额达20300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85倍;投资总额占GDP的2.9%,比“九五”时期的1.7%高1.2个百分点。城市供水、排水、燃气、供热、公共交通、园林绿化、市容环卫、市政道路桥梁等各行业投资均大幅增长,使城镇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增长。
但是,快速城镇化对保护自然人文资源和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等方面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我国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日益加剧背景下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对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国际经贸交流与合作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并且,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耕地、淡水、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劳动力素质偏低。转变城镇发展方式,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集约紧凑的城镇化道路,是我国在众多约束条件下的必然选择。
由于长期以来受城乡分治和“重城轻乡”思想的影响,忽视对村镇规划建设的科学指导和有效调控,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仍然突出,小城镇发展动力不足。大量流动人口长期生活工作在城镇,但在就业、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却不能享受同等待遇,不利于城乡的和谐与稳定。
城镇化和城镇发展的区域差异大。我国东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和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中西部。东部地区城镇区域化、区域城镇化态势明显,城镇连绵分布,城乡高度交织;中西部以城市点状发展为主,城镇化动力不足。
城镇市政公用设施支撑能力不足。我国人口基数大,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相当于约有1000万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城镇基础设施压力增大。
当前,全世界已有超过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作为一个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城乡人口转移的规模在世界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各国共同面对人口、资源、环境等全球性问题的今天,中国的城镇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不仅关系中国,而且影响世界。
事实上,城镇化是我国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随着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国经济仍将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我国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南和巨大的发展动力。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和城镇发展,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城镇化和城镇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建设部专家日前也指出,我国首先应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的高度,统筹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按照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坚持因地制宜,加强对不同地区城镇化的分类指导,促进城镇化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区域的人口资源环境条件相协调;继续发挥市场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各级政府对城乡空间的规划管理,要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放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突出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促进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来自:金融时报)
(声明:本站所使用图片及文章如无注明本站原创均为网上转载而来,本站刊载内容以共享和研究为目的,如对刊载内容有异议,请联系本站站长。本站文章标有原创文章字样或者署名本站律师姓名者,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和作者,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