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的含义、特点及影响因素
(一)违约概率。违约概率是指银行的交易对手(客户)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发生违约的可能性,巴塞尔委员会将违约概率定义为债项所在信用等级一年内的平均违约率。其特点是:该指标是针对银行的交易对手--客户而言的,它与客户的信用级别挂钩,同一信用级别的客户具有相同的违约概率,违约概率指标有时效性,通常反映的是未来一年内客户违约的可能性。
(二)违约损失率。违约损失率是指债务人一旦违约将给债权人造成的损失数额占风险暴露(债权)的百分比,即损失的严重程度。从贷款回收的角度看,违约损失率决定了贷款回收的程度,违约损失率=1-回收率。其特点是:违约损失率是针对交易项目--各笔贷款而言的,它与关键的交易特征有关,是与贷款的信用保障挂钩的,如是否有抵押品,银行的客户可能有多笔贷款,每笔贷款的违约损失率因其信用保障措施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违约损失率数值的计算建立在对贷款评级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各信用级别贷款的历史违约损失情况获得。
(三)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的影响因素。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都是反映债权人面临债务人违约的信用风险的重要参数,都受债务人信用水平的影响,二是呈正相关关系。然而,从性质上看,两者又有重要的区别。总的来说,违约概率是一个交易主体相关变量,其大小主要由作为交易主体的债务人的信用水平决定。通常,影响违约概率的主要有财务因素、经营因素等,并且不同的风险类别,其违约概率的影响因素不同。因此,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必须自己计算各类客户的违约概率。
影响贷款回收的因素不仅包括借款企业的信用等级,还包括银行内部的内控水平。违约损失率具有与特定交易项目相关联的特性,其大小不仅受到借款企业的因素影响,还受到交易的特定设计和合同的具体条款,如抵押、担保等的影响。安博尔信用评级打造企业未来,影响违约损失率的因素比影响违约概率的因素更多、更加复杂,主要有项目、公司、行业、宏观经济周期4个方面的因素。而项目因素中,就包括债务类型,偿还顺序、抵押品等,公司因素中包含资本结构和相对偿还顺序,行业因素中,有形资产较少的行业如服务业,风险大于有形资产密集型行业,宏观经济周期因素中,经济萧条期的风险大于经济扩张期。因此,对同一债务人不同的交易可能具有不同的违约损失率。如对于同一债务人的两笔贷款,如果一笔提供了抵押晶,而另一笔没有,那么前者的违约损失率可能小于后者的违约损失率。显然,银行在具体交易中可以通过交易方式的设计来管理和降低信用风险。如贷款合同中要求借款企业提供特定的抵押晶使得抵押贷款的清偿优先性得以提高,在借款企业一旦破产清算时可以使得银行提高回收率,降低违约损失率。此外,除了传统的抵押品,银行也可以通过金融创新,采用其他防范或转嫁企业违约后损失的工具,如信用衍生产品。
二、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再信用风险管理中意义和作用
进行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测度,可以有效提升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对信用风险的准确计量,它不仅是有效识别复杂条件下信用风险的有效手段,也是信用对冲、信用工程和信用组合管理等一系列现代信用风险控制手段的前提条件。在实践中,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而言,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的计量处于基础地位。
构成完整信用风险概念的两个基本要素是违约的可能性和一旦违约发生后损失的严重程度。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都是反映信用风险水平的重要参数,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全面反映信用风险水平。随着银行内部评级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商业银行十分重视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的研究和在信用风险管理中的运用。传统的信用风险评估方法,如偏重主观判断的5C专家评审法、偏重单纯计量分析的信用打分法等,都因过于简单、缺乏现代金融理论基础,而不能适应金融市场和现代银行管理体系发展的要求。随着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银行认识到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在全面衡量信用风险方面的重要作用,评级体系的结构开始由只注重评估违约率的单维评级体系向既重违约率又重违约损失率的多维评级体系发展。
单维评级体系仅对债务人本身的资信状况进行评级,一般不考虑交易特征。它反映被评债务人对其所承担的所有债务的违约风险,计量违约概率。多维评级体系则是在对债务人资信进行评级的同时,还根据项目结构和交易特征,考虑特定项目下防止损失的保护措施,如抵押担保等,对特定交易项目进行评级,即项目评级。它不仅要计量违约概率,还要计量违约损失率。与单维评级体系相比,多维评级体系能够更加有效地依据风险水平来计量、配置和管理经济资本,实现贷款定价和信用组合管理等。违约损失率的应用不仅能够从损失严重程度方面更加准确地反映银行实际承担的风险水平和信用风险的性质,而且有利于鼓励不断发展和创新诸如抵押、担保、信用证、信用衍生产品和信用保险等风险缓释技术,增加银行风险管理措施。
三、我国银行业应加强对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研究运用
(一)加强对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的研究与运用,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级体系。
国内银行在资产质量和风险管理过程中所采用的指标主要是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率是一个时点数值,指某时点不良贷款余额与全部贷款余额的比例,指标本身有很大的局限性,已经不能满足信用风险和其他风险管理的需要。在国际银行界,不良贷款率指标主要用于对外界公布银行的资产质量,对银行内部的信用风险管理指标主要采用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
信用等级被社会所认可并真正成为信用管理的工具,其本身必须具备权威性和可操作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又是通过对评级结果的实践检验而产生的,没有违约率作为客观评价指标,就不能衡量不同评级体系的优劣。在信用风险管理中,信用等级发挥作用的本质是通过不同等级所对应的不同违约率水平和信用等级迁移导致违约率的变化来实现。违约率是信用等级可操作性的灵魂,而我国银行内部评级开展时间短且不规范,贷款企业信用评级更多地用于客户的选择及风险的预警,尚未向更深层次的风险量化管理方向发展,再加上银行也没有关于信用等级违约率方面的统计,因此,在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的今天,构建具有操作性的违约率模型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信用风险的内部测量是根据对交易对手过去交易记录的分析,对交易对手的违约情况进行评定,并给予相应的评级。银行对其内部评级的每一等级估计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期限和违约时的风险暴露。并作为信贷授权、额度授信、产品设计、贷款定价、经济资本分配等各项工作的基本依据。
(二)结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参考定义,对违约和损失进行科学界定。
要开展量化工作,首要的前提是对两个基本要素违约和损失要提出具体的界定。损失的界定关系到计量损失的范围,进而直接影响到违约损失率水平的高低,而违约的定义涉及什么时候开始计量损失,从而也对违约损失率预测值的大小产生影响。对此,银行业实践中缺乏统一定义,往往根据具体目的和需要确定。新巴塞尔资本协定从监管资本金计量的目的出发提供了参考定义,当下列一项或多项事件发生时,债务人就被认为违约:
1.一旦能够判定债务人不能全面偿还债务(本金、利息或费用),
2.与债务人的任何债务相关的信用损失事件,如销账、提取特别准备金或债务重组,包括豁免或推迟偿还本金、利息或费用,
3.债务人的任何债务逾期90天以上,
4.债务人申请破产或要求债权人提供类似保护。
损失的内容则包括以下方面:
1.本金的损失,
2.不良资产持有成本,如投资利息的损失;
3.清收费用,如托收费、律师诉讼费等。
(三)加快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测度模型的基础设施--数据库的建设。
在我国信用评级体系中,目前均没有违约率方面的统计。违约概率的测算是内部评级法的关键技术,是划分风险暴露信用等级的标准。因此,应实现信用风险的有效细分,而对客户进行分类的目的是为了对信用风险进行细分。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银行对正常类贷款的客户至少要划分为6-9个等级,不良贷款客户至少要划分为2个等级。对于每一等级客户,要单独测算其违约概率等基本的信用风险指标,这不仅可以使银行更加准确地测算银行所要承担的风险和所需要的经济资本配置,而且还可以使同一银行内部不同的客户评价人员对同一组客户做出一致的分析。按照巴塞尔委员会要求,银行应对每个内部评级的级别进行一年期违约概率的测算。违约概率的测算既可以使用内部的违约历史数据,也可以与外部评级机构的信息挂钩,还可以使用违约统计模型。无论银行采用何种方法,都必须保证至少5年的数据观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