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法律人才现状5000:50
据上海市司法局宣教处副处长张祖明介绍,随着我国法律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来是“香饽饽”的法学专业毕业生已经不再是人才市场的宠儿了。但另一方面,检察院、法院在处理到涉外案件时,却不得不请经济学、外语等专家协助。
另外一个事实是,上海目前有40多家国外律师事务所驻沪办事处,他们已经将相当一部分涉外法律业务抢过去。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不仅外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需要涉外法律服务,大量的内资企业随着与国际市场联系的日益密切也会有大量的涉外法律问题。面对这个商机,国外的大型律师事务所当然不会熟视无睹,尽管目前外国人在中国开律师事务所还不被允许,但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的驻华办事处依然对中国的律师事务所造成强大的冲击。
汇业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杨国胜告诉记者,现在全国能熟练运用外语和法律知识与国外客户洽谈业务、签订合同的仅有2000人左右,熟知国际法、国际贸易法和WTO规则的律师尤其稀缺,上海5000多名律师中只有50名左右律师具备这样的素质和能力。
涉外法律人才前景需求:5倍于现在
我国的律师从整体上讲,由于历史原因,专业程度还不高,尤其是涉外律师,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双料”律师更是凤毛麟角。因此,就目前现状,中国律师总体上还缺乏在国际舞台上竞争的基本功底。不过,所有接受采访的专家和律师都对中国涉外法律人才的前景非常看好。
汇业律师事务所的廖明涛律师认为,国外的律师专业化程度高、法律服务意识强、管理水平高,但是他们也有“软肋”。
比如成本,欧美律师要价是国内律师的好几倍;其次,对中国的了解,国外律师尽管通晓国际惯例,但深谙中国国情的却为数不多;而这些则是中国律师的优势,只要中国律师扬长避短,苦练内功,在中国的涉外法务工作中定能大展鸿图。
张祖明认为,世博会申办成功后,越来越多的国际商家将把目光投向上海,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涉外法律业务的增多。因此,不管国外律师事务所在华办事处的实力多强、规模多大,他们都不可能垄断涉外法律业务。而且跨国企业想要在中国站稳脚跟,邀请中国本土的法律人才加盟更是必不可少。杨国胜律师也认为,目前上海的高端涉外法律人才根本不足以应付日益紧缺的需求,至少需要5倍于现在的人才规模才能缓解紧缺的现状。
收入:1小时数百美元
律师的收入本来就高,那涉外法律人才的收入又如何呢?杨国胜律师告诉记者,处理涉外法律案件,1小时的咨询费可达数百美金。
一位律师给记者算了一笔帐,涉外法律案件,特别是反倾销、知识产权等案件,涉及到的金额往往会有几千万、几亿甚至几十亿美元,如果胜诉,律师费就有几十万、几百万美元。一个高端的法律人才给跨国公司做兼职法律顾问,1年的收入也有几十万人民币!所以,高端涉外法律人才绝对是“金领”中的“金领”。
涉外法律人才三难
拿这么高的薪水,受如此多的青睐,涉外法律人才的工作是不是很艰难呢?答案是肯定的。杨国胜律师给记者讲述了工作中的三“难”:
创造力要求高。杨律师认为,作为涉外法律人才,处理事情时要涉及到不同国家的法律和法规,以及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习俗。因此,在设计条款和方案时,考虑的因素自然非常多,没有丰富的创造力是很难设计出令各方都满意的方案的。
外语沟通能力要求出色。律师不能带翻译参加国际业务活动。所以,涉外法律人才必须用外语自由地和外国人沟通。杨律师认为,作为高端的涉外法律人才,用外语沟通还是层次较低的,而把沟通的内容落实到文本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因为法律语言是严肃语言,表达得不完美会导致意义上的差异,而用非母语来表达完美的意义是一个极难完成的任务,即使在国外生活多年的“海归”也不例外。所以,每次用英语把文本写好后,杨律师都会请国外同行参谋修改。
涉外经验要求丰富。中国的涉外法律业务在90年代以后才有发展,所以对于国内的律师来说,积累的涉外法律经验不多,对国际惯例和其他国家法律法规的了解还很不够,这些导致了中国律师在处理涉外案件时显得底气不足,往往要借助国外律师事务所的力量,而独自承担大案子的能力和魄力还不够。
涉外法律人才心痛
如果说业务上的“难”通过个人努力会逐渐轻松起来的话,那么,一些业务之外的因素则使涉外法律人才有点无可奈何。面对记者,杨律师紧皱着眉头诉说自己的尴尬。
国人骂我们“汉奸”
涉外法律人才不仅帮助中国企业争取利益,也会为外企服务。前些年,一些国外企业因知识产权把中国企业告上法庭,老外请的律师就有很多是中国的法律人才。当时,这些律师可惨了,不理解的国人不分青红皂白就骂他们是“汉奸”。同时,律师们在取证的时候还会受到当地政府的警告和阻扰。不过,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得到很大改善,人们的法制意识逐渐加强,已经理解了知识产权的意义。
老外不理解
中国的法制建设尽管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依然没有完全与国际接轨,而且中国有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国情和文化。杨律师有一次帮助国外客户设计了一套兼并方案,其中充分考虑到我国相关部门的工作程序。但是老外不理解,他们觉得没有这么麻烦,因为在国外完全可以一步到位。于是老外坚持己见,改变了杨律师的方案,结果是不断地改变方案,1年后这个项目流产了。我觉得,由于文化上的分歧,同老外打交道需要更大的耐心和艺术。
涉外法律人才培养
政府:中外结合
张祖明介绍,市政府在90年代就把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列为紧缺人才工程,从1993年开始司法局就开设了涉外法律人才培训班,并与外贸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大学合作培养涉外法律人才。
从1999年开始,市司法局每年选派30名左右青年律师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进修1年,攻读硕士学位。现在,市涉外法律培训中心从悉尼科技大学引进了法学课程,培养涉外法律人才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强。
个人:苦练内功
成为高端的涉外法律人才,光靠政府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杨律师给立志成为高端法律人才的律师提出了成才之路:严格要求自己,大量研究涉外案件并举一反三;要有意识地培养和挖掘自己的创造力,对工作充满激情;熟练掌握国际惯例和其他国家的法律法规,至少对一门外语非常精通;和国外律师交朋友,在与国外律师合作中学习。(文/本刊记者苏清)C14
(编辑:中国律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