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顾问网欢迎您访问!法律顾问网力图打造最专业的律师在线咨询网站.涉外法律顾问\知识产权法律顾问\商务法律顾问 法律顾问、委托电话:13930139603,投稿、加盟、合作电话:13932197810 网站客服: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法律文书 | 在线咨询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关键字:

律师咨询电话13930139603

首 页 | 法治新闻 | 民法顾问 | 刑法顾问 | 普法常识 | 法律援助 | 社团顾问 | 商法顾问 | 律师动态 | 公益讼诉 | 执行顾问 | 经典案例 | 法律法规

国际贸易

知识产权

税收筹划

公司事务

土地房产

建筑工程

合同纠纷

债权债务


劳动争议


医疗纠纷


交通事故


婚姻家庭
执行顾问 执行文集 | 执行法律法规 | 成功秘笈 | 经典案例  
执行文集  
中国司法执行难的计量分析
作者:石家庄赵丽娜律师编辑   出处:法律顾问网·涉外www.flguwen.com     时间:2011/3/31 14:10:00

 作者:唐应茂;盛柳刚

前言:中国司法执行之谜

    近年来,司法改革中执行难问题成为广泛关注的焦点。约60%的生效法律文书需要法院强制执行说明当事人双方自动履行法院判决的意愿很低。 [1] 这削弱了法律对当事人权利的保护,导致交易成本上升。然而,法院强制执行的效果却不尽人意,其中一个表现就是执行案件的中止率高。
    中止执行案件是结束或暂时结束执行案件的一种方式。 [2] 法院经常采用的结束执行案件的方式还包括终结、自动履行、和解等。从经验观察来看,在中止执行的案件中,绝大部分被申请执行人(债务人)没有财产可供执行,但又没有破产或依法失去其存在的资格,大致处于“不死不活”的状态。 [3] 债务人没有财产可以用来偿付欠款,债权的回收率也很低,且经常出现回收率为零的情况。 [4] 而且,法院目前对审判和执行的收费不能算便宜(尤其是在国务院2006年《诉讼费用交纳办法》颁布之前),债权人雇用律师或自己派职员处理诉讼和执行都需要付出费用或劳动。在诉讼和执行成本不菲的情况下,如果中止率高、回收率很低甚至为零,申请执行判决实际上是一个赔本的买卖。给定执行回收率很低,那么债权人为什么还要申请法院执行判决呢?这种高申请执行率、低回收率同时存在的现象,不符合我们对当事人诉讼行为的常规理解。我们将上述现象称之为“中国司法执行之谜”。
    对于上述“中国司法执行之谜”,法学界已有不少讨论。其中有两种观点值得注意。一种观点认为,大量无履行能力的案件进入了庭审阶段,导致高申请执行率和低回收率。比如,王剑指出“无履行能力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法院在付出大量劳动仍无法执行的情况下,一般都按中止执行处理”。 [5] 陈旭明指出,2003年全国法院受理执行案例2,289,566件,其中没有财产或者财产状况不清无法执行的占34.97%,而这些无法执行的案件都将按规定在执行期限内裁定中止执行。  [6] 另一种观点认为,地方保护和法院独立性差导致了执行难。如沈德咏 法官认为,法院要集中力量打破地方保护和防止地方政府对法院的干预,以解决执行难的问题。 [7] 以上观点存在两个缺陷,第一,在给定执行难和回收率低的情况之下,尤其是债权人已知被执行方无履行能力的时候,这些观点无法回答为什么债权人还前赴后继的申请执行。第二,大多数这类文献是通过案例调查等办法来论证,缺少严格的统计证据。本文希望能够填补这一研究空白,并提出解答执行难的一个思路。
    相对而言,西方尤其是美国对诉讼过程的经济理论和实证研究都比较成熟,主要有预期差异理论 [8] 和信息不对称理论。 [9] 这两个理论都尝试回答为什么在美国大多数案件在进入法院后是通过和解解决,而不是通过法官庭审解决,以及如何能够促使当事人双方达成和解以节约诉讼成本和司法资源。预期差异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原告比被告更乐观(双方对原告胜诉率的预期差异足够大),双方就会选择法官庭审裁决纠纷。而信息不对称理论则认为,如果当事人一方掌握私有信息,很有信心在庭审裁决中获胜,就不会轻易达成和解。
    当我们借鉴西方诉讼经济理论时,我们必须注意到以下事实:法院的执行在英美国家基本不是问题,法院体系中也不存在专门执行判决的机构。因此,英文关于诉讼的文献鲜有涉及判决执行问题,对和解和庭审裁决的探讨都是建立在完全执行的假设之上。但是,如果我们将中国司法过程中申请强制执行看作当事人双方最终和解失败并请求法院解决因此产生的执行纠纷的标志, [10] 西方诉讼经济理论对于我们分析中国当事人申请法院执行判决的决定是颇有助益的。 [11]首先,根据预期差异理论,如果当事人双方对于胜诉方在法院强制执行下获得裁决标的物的可能性预期差异比较大(一般是败诉方预期胜诉方在强制执行下获得的概率比较小,而胜诉方认为此概率比较大),那么败诉方将不会自动履行法院判决。同样,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如果败诉方对己方资产有私有信息(如自己的资产藏匿何处),败诉方也不会自动履行,从而导致胜诉方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其次,预期差异理论认为标的物越重要,当事人越容易申请法院裁决,这对于申请执行是一样的。
    然而,即使我们将西方诉讼理论应用到中国的判决执行场景中,我们也无法解释前述中国法院的执行难题。这里的原因在于,这些理论无法解释原告(债权人)明知被告(债务人)无财产可供执行情况下依然提起诉讼和申请执行的现象。无论是预期差异理论还是信息不对称理论,在已知被告(债务人)无财产可供执行的情况下,都会推出原告(债权人)会接受和解或者放弃诉讼的结论。西方诉讼经济理论的一个隐含假设是博弈双方是一个零和博弈, [12]即胜诉方所得由败诉方支付。如果败诉方(债务人)支付能力接近于零,胜诉方(债权人)考虑到诉讼和执行成本可能就不会提起诉讼或执行,或者接受一个较低的支付金额而达成和解。然而,这一零和博弈的假设对于占执行案件很高比例的金融类案件尤其是金融机构贷款类案件是不成立的。这与中国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以及金融机构呆账核销的管理机制密切相关。
    具体来说,在中国的金融系统中,尤其是在银行系统中,国有银行占主导地位。以贷款为案由的民商事案件中原告即债权人大多数也为银行。从历史上看,中国的银行体系承担了以信贷支持国有企业的政策性功能,而国有企业在预算软约束的情况下效率低下,部分国有企业在国企改革过程中破产或者以其他方式被清算,这导致银行系统积累了大量的呆账,银行系统风险上升。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以财政部为代表)就不得不为剥离银行系统的呆账而买单。政府采取的一个措施是财政部核销银行系统产生的呆坏账。上个世纪中后期开始,法院的诉讼和执行文书成为符合财政部要求的银行系统核销呆坏账的文书中的一种。法院的判决和执行文书成为核销呆账的必要条件。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司法审判和执行程序成为了整个金融体系呆账管理制度的一个环节。在某些情况下,审判和执行程序几乎成为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下追讨、管理和核销债权的唯一合法途径,相关的司法(包括执行)文书成为这种制度下核销呆账的必要合法依据。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即使预期到无法通过法律程序(诉讼和执行)回收债权,也不得不完成相应的法律程序以便申请核销呆账。这种因为政府呆坏账管理法规要求债权人向法院提起诉讼和执行,并取得符合法规要求的司法文书作为核销呆账的合法依据的行为,可以看作是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现象向司法领域的延伸。
    显然,当中国金融机构作为当事人提起诉讼和申请执行时,他们的回报不仅包括从被告那里讨回来的债权,而且还包括财政部的呆账核销数额。因此,零和博弈这一假设不成立。如果西方诉讼理论可以看作是建立在成熟市场环境下的理论的话,这种市场化理论在解释中国法院执行难问题上作用有限。相反,我们在以往的研究中提出了执行的非市场化理论并强调第三方的非市场化的制度和力量(政府)对当事人申请执行决定的影响。为行文方便,我们将前者称之为市场化理论或市场化诉讼理论或西方诉讼理论,后者称之为非市场化执行理论或非市场化理论。在贷款类案件中,这一非市场化的制度因素主要是指政府核销银行体系呆账的制度安排——债权人在核销呆账前必须完成诉讼和执行的法律程序,并提供相关的法院判决和执行文件。
    在以往的研究中, [13]我们通过分析2001年财政部执行中止类案件不能继续作为核销呆账的合法依据的规定出台前后对当事人执行行为影响,发现了支持非市场化理论的证据。但是,该研究没有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本文采用对数比率模型(Logit 模型)对申请执行决定进行回归分析,将影响申请执行决定的各类因素一同考虑,以此检验市场化理论和非市场化理论。
    对市场化理论的检验侧重于微观的合同要素和庭审信息。回归结果显示,无论是表示预期差异的合同要素——贷款期限、贷款担保方式,还是表示重要性的要素——期望回报(债权人期望通过申请法院执行回收的债权数额)、贷款合同违约时间,都没有出现统计上显著的回归结果。这说明债权人在提起诉讼和执行时基本不考虑贷款合同的情况。但我们的研究表明,代表预期差异的庭审结案方式和代表信息不对称的庭审时间,则对申请执行有着显著的作用。庭审时间短表明当事人双方可能没有信息共享,因此信息不对称情况比较严重,因此更容易申请执行;判决结案的案件相对于和解结案的案件来说,判决结案的案件说明双方没有达成一致,无论这种不一致是由于信息不对称还是由于预期差异,因此更容易申请执行。我们的回归结果支持这一假设。因此,西方诉讼理论在关于预期差异或信息不对称导致诉讼执行的推论依旧成立,但关于标的重要性的推论则不成立。
    就对非市场化理论的检验而言,我们首先按照受国有资产呆账管理法规影响程度对不同的金融机构(债权人)进行分组,主要是考察五大国有银行(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申请执行情况的差别,以及银行和非银行机构的申请执行情况的差别。从理论上来讲,五大国有银行和银行类金融机构是财政部通过核销呆账来降低不良贷款的主要对象,所以这两类金融机构需要核销呆账来申请法院判决和执行的动机更强。同时,我们以往的研究曾指出,2001年后,国有资产管理法规关于核销呆账的规定变得更加严格,法院执行中止类结案的案件不能作为核销的法定依据。如果债权人预期到法律程序的最后结果是执行中止的话,他们将不会提起执行(尤其是庭审结束债权人对债务人的信息了解之后),这样我们预期2001年后申请执行率会下降。  [14]
    回归结果表明,五大国有银行比其他金融机构更容易申请执行,银行比其他金融机构更容易申请执行,而2001年前进入法院的案件也更容易申请执行。因此,我们的研究支持执行的非市场化理论。
    本文在两个方面尝试推进目前对中国诉讼和执行程序的研究。第一,据我们所知,国内还没有其他对中国司法执行难和执行之谜进行严格计量分析的文章。本文借鉴西方诉讼理论并使用计量方法分析中国司法执行难问题,并指出西方诉讼理论在分析中国执行问题时的不足之处。我们以往的研究提出了解释当事人执行行为的非市场化理论,但如前所述,该研究在验证非市场化理论的时候没有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本文将作者以往的研究往前推进了一步,通过采用对数比率模型(Logit模型)回归的方法来分析当事人申请执行决定。第二,我们收集的数据不仅涵盖诉讼和执行过程,同时还包含了涉诉合同的微观信息。数据涵盖范围的广度允许我们进行比较全面的检验。同时使用三个方面信息的数据进行计量检验的文章我们还没有看到。第三,据我们所知,目前国内外还没有文献从微观角度检验合同要素对当事人申请执行决定的影响,本文是这方面研究的一个尝试。国内外文献关于当事人某一诉讼决定影响因素的研究,多侧重于诉讼程序过程中的各种要素,比如是否采用陪审团审判、当事人是否有律师代理等,或者是有关案件性质或者当事人性质的要素,比如合同争议还是侵权争议、当事人是机构还是个人等。国内外文献很少对诉讼程序之前的、当事人争议涉及的微观合同要素(包括合同履行情况)对当事人诉讼和执行决定影响的研究,本文的研究是一个新的尝试。
    为了叙述方便,本文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市场化理论和非市场化执行理论,提出可供检验的假设;第二部分介绍实证数据和回归方法,并解释我们如何选取各种指标对市场化理论和非市场化执行理论进行检验;第三部分介绍实证研究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并报告回归检验结果;第四部分为结束语。
     一、西方诉讼理论、判决执行和执行的非市场化执行理论
    (一)西方诉讼理论——预期差异和信息不对称
    据我们所知,由于判决的执行通常不属于法院的职能,并且判决的执行一般不存在问题, [15]西方英文文献中鲜有涉及法院判决的执行这一问题。英文文献中关于诉讼的理论集中侧重于讨论什么因素影响诉讼当事人自行和解还是要求法院庭审并作出裁决的决定。从科斯意义上来讲,当事人双方的市场交易(谈妥条件并和解)的交易成本要比法院庭审判决低。因此,如何促成当事人双方和解、并避免法院庭审裁决成为英文文献中关于诉讼程序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有关当事人选择和解还是庭审判决的决策文献中,经典的理论包括预期差异(Divergent Expectation)理论和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y)理论。
    Priest and Klein 最早提出了关于诉讼的预期差异理论。 [16]在他们的模型中,当事人双方没有策略性行为,只有当和解失败,即原告的最小和解要求高于被告能答应的最高和解数额,庭审裁决才发生。在他们的模型中,原告的最小和解要求和被告能答应的最高和解数额分别为:
           
                                              A = PpJ – Cp + Sp                              (1)                                    
                                              B = PdJ – Cd + Sd                              (2)   
    其中Pp和Pd分别为原告和被告对原告胜诉概率的预期,Cp和Cd分别为原告和被告庭审裁决的成本,Sp和Sd分别为原告和被告和解的成本,J表示判决标的额。因此庭审裁决发生的充分条件可以写为: 
                                                                         
                                             ( Pp – Pd ) J > C – S                        (3)
    C和S表示双方诉讼总成本与和解总成本。 [17]从这一充分条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个推论:第一,当事人双方对于法院庭审和判决结果有各自的预期和判断,双方预期和判断的差异越大,当事人越倾向于要求法院做出判决,而不愿意和解。造成预期差异的因素很多,比如双方对各自证据充分程度的判断、对法院态度的判断等等,在执行阶段,也包括对败诉方的财产状况的判断。第二,给定其他条件不变,从(3)可以看出,判决结果对于原告重要性越大(PpJ),原告越倾向于由法院来做出裁决,而不愿意和解。从要求法院裁决的角度讲,重要性可以用庭审裁决的数额来表示。 [18]从申请法院执行的角度讲,重要性可以是看作法院执行的标的额,即债权人最终回收的债权数额。
    信息不对称理论 [19]认为预期差异模型没有刻画当事人的策略行为,因此没有展示双方的博弈过程,并且也没有说明预期差异的来源。信息不对称理论通常假设当事人一方(比如被告)拥有某些原告不知道的私有信息,假设被告知道庭审判决的原告胜诉概率,而原告则只知道庭审判决原告胜诉概率的分布(或者说原告胜诉概率的大致范围),那么当原告向被告提出“要么拿走要么放着别动”(take-it-or-leave-it)的和解数额时,就会发生逆向选择:庭审裁决胜算小的被告会接受和解,而庭审裁决胜算大的被告则会选择庭审裁决。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常常出现在某些侵权类型的案件或案件的早期阶段,比如医疗事故中作为被告的医疗单位往往具有信息优势,因此医疗类案件一般被视为信息不对称理论中的典型代表。 信息不对称理论的一个主要结论是,如果信息不对称程度越严重,则当事人双方越不容易达成和解,因此诉讼过程中相互共享信息有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诉讼成本。诉讼过程中随着信息共享(或者说学习效应),双方越来越容易达成和解。  [21]
    以上两个理论在解释当事人为什么和解或者要求法院裁决的原因上存在不同(预期差异或者信息不对称),但只要存在预期差异或者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当事人要求法院裁决的可能性都会增大(或者造成和解的可能性减小)。 [22] 
    (二)西方诉讼理论和中国的判决执行
    中国的司法程序分为审判和执行两个阶段。如前所述,西方关于诉讼的英文文献几乎没有涉及判决执行的问题。但如果我们将中国司法程序的两个阶段连接起来看,将申请强制执行视为和解失败,并要求法律或法院做最终的判决,同时将西方诉讼理论里对胜诉概率解释为执行回收标的额的比例,那么,将西方诉讼理论应用到中国执行的场景中来分析当事人为什么要申请法院执行还是颇有助益的。
    根据预期差异理论,我们可以提出以下两个关于申请执行的假说:
    假说1(H1):当事人双方对执行结果预期差异越大,双方越不容易自动履行判决,申请执行率就越高。
    假说2(H2):执行结果对于当事人的重要性越大,双方越不容易自动履行判决,申请执行率就越高。
    就上述假说1而言,如果双方都认为法院执行能力很强,或者都认为法院执行能力很弱,这时双方的预期差异小,倾向于自动履行或者干脆放弃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双方对于法院执行能力强弱的判断有差异,一方认为法院肯定能有办法讨回债权,另一方认为不一定,那么,债权人申请法院执行判决或者债务人不自动履行判决(从而债权人申请法院执行)的可能性越大。就上诉假设2而言,执行结果对于当事人的重要性越大,当事人(主要是债权人)越不希望“到手”的判决有所闪失,从而也倾向于申请法院来强制执行判决(而不是等着债务人自动履行),造成申请执行率越高。
     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我们有如下可供检验的假说:
     假说3(H3):如果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双方越不容易自动履行判决,申请执行率就越高。
     就假说3所说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可以指被申请执行人(败诉方)了解自己资产的情况(藏在哪里,有多少),而申请执行人(胜诉方)并不清楚,这时败诉方很容易拒绝胜诉方的和解要求(即败诉方拒绝自动履行判决),而胜诉方申请法院执行的可能性也会增大,造成申请执行率增高。反过来,也可以指申请执行人(胜诉方)了解被申请执行人(败诉方)资产的情况(在哪里,有多少),而败诉方并不知道胜诉方已经掌握了自己的资产状况,这时胜诉方申请法院执行的可能性增大,造成申请执行率增高。 从实践中来看,上个世纪90年代出现的所谓企业“假破产”案件,比较接近于债务人掌握自己资产的信息而债权人完全蒙在鼓里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进入司法程序的这类案件增多,但是债权的回收率很低。
    值得指出的是,我们可能很难区分西方诉讼理论的第一个和第三个假设, [24]但我们的数据允许我们在下面的计量模型中大致识别他们。具体而言,我们用审判时间来表明双方信息交流状况,用庭审结案方式(判决与调解)代表在庭审结束时双方预期差异状况。当审判时间短时,双方可能信息交流不够充分,即使双方权责容易判定,但可能对被告方的财产状况仍不了解;而当审判时间较长时,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应该有所改善。如前所述,信息不对称主要发生在案件前期,审判过程中的“学习”效应也有利于双方增进了解,达成一致。而判决结案的案件相对于和解结案的案件而言,判决结案表明双方没有就双方的实体权利乃至执行结果的预期达成一致,因此更有可能需要法院执行。所以,我们可以大致认为,审判时间反映了信息不对称程度的强弱,而庭审判决方式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双方对是否需要法院强制执行的预期差异。
    但是,即使我们将西方诉讼理论应用到中国的司法背景中来分析申请执行决定,我们仍然无法完整的解释中国的执行问题,主要是无法解释为什么大量无履行能力的案件进入庭审和执行,尤其是在法院判决之后,当事人经历了庭审阶段,而且法院也在双方充分交流信息后就双方利益分配做了判决,在明知被告无财产可供执行的情况下仍然执着的申请执行。
    根据预期差异模型的充分性条件(3),我们可以得知,在原告明知被告无财产可供执行即Pp = 0  的情况下,双方会选择和解(债务人自动履行)而不会申请执行。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在明知被告无财产可供执行的情况下,法院执行成功率为零,双方在原则上已不具有信息不对称(相当于原告已知只有一类没有履行能力的被告)。这时,给定存在执行成本的情况下,那么他们将不会选择执行。
    预期差异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无法解释中国执行之谜的关键在于两种理论共有的一个隐含假设:法律诉讼(和执行)是一个零和博弈,即胜诉方所得为败诉方所失(主要是指标的,不包括诉讼和和解等产生的成本等)。这在英美司法体系下是一个合理的假设,因为除了考虑到外部性以外 , [25]诉讼是双方之间给定利益如何分配的一种裁决。因此,几乎在所有的诉讼模型中,收益只是标的额,而且标的额对双方来说是相同的。下面我们来看这一假设为什么在中国的司法环境下是不成立的。
    (三)非市场化执行理论
    在我们看来,大量无履行能力的案件进入诉讼和执行阶段,同我国预算软约束下的国有企业、以银行为主导的低效率的金融系统和金融机构呆账管理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简而言之,大量给国有企业的贷款形成银行不良贷款,为减低金融系统风险,金融机构呆账管理制度允许金融机构(债权人)通过诉讼和执行,以诉讼和执行的司法文书作为核销呆账的依据,由此诱发了大量债权人(主要是国有或者国家控股的债权人)出于核销呆账的动机提起的诉讼和执行行为,从而造成大量无履行能力的案件进入庭审和执行。
    银行无疑是中国现阶段金融体系的核心和主体。银行类金融机构主要包括4家国有商业银行、3家政策性银行、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000多家城市信用社(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和37,000多家农村信用社。其他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 [26]在借款为案由的诉讼和执行案件中,银行类金融机构作为债权人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有的情况下甚至是绝大部分。Allen et.al. (2005)计算得出,以银行为主导地位的金融系统将80%左右的贷款给了国有部门和上市公司,私有部门很难得到贷款。由于政策性负担和社会性负担导致的预算软约束,国有企业效率低下, [27]因此导致银行体系积累了大量的呆账。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宣布,中国国有商业银行2001年底的不良贷款率为25.37%。照此推算,国有商业银行的当时不良贷款余额大约为人民币2.3万亿元。而在2000年,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就已经从国有商业银行剥离了人民币1.4万亿元的不良资产。同时,其他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情况也不容乐观,据林毅夫和李志赟的估计,2001年所有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约有人民币4.75万亿元之巨,而当年的财政收入才人民币1.64万亿元。 [28]不良贷款的积累导致金融系统风险上升。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政府更是意识到金融风险潜在的巨大危害,并开始集中精力进行金融改革。而金融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减少金融系统的不良贷款,一种简单而快捷的办法就是政府买单,剥离和核销呆账。
    通过诉讼和执行程序获得相应司法文书作为呆账核销的法律依据,并不是一开始就登上舞台的。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企业的呆账核销制度仅允许司法程序中的破产程序作为认定呆账的合法途径,普通的诉讼和执行程序还没有被正式纳入呆账核销制度范围内。 [29]这种仅允许破产程序作为呆账核销程序的做法一直持续到90年代中后期。 [30]但随着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逐渐增多和处置不良资产问题的迫切要求,到1998、1999年左右,普通的司法诉讼和执行程序逐渐纳入到呆账核销制度的范畴中,这一时间点与中国启动金融体系改革、努力减少不良贷款也是一致的。1999年7月27日人民银行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的通知》比较明确规定了这一点:在贷款分类的问题上,将“损失类”也就是以前的“呆账类”贷款的范围作了进一步扩大,不仅明确了“撤销、关闭、解散,并终止法人资格”这些准破产的合法性,而且允许已经“准破产” 并经确认无法还清的贷款,以及虽然还没有达到“准破产”的状况,但“生产经营活动已经停止,且借款人已名存实亡,复工无望,经确认无法还清的贷款”作为“损失类”贷款依照程序进行核销。法院的诉讼和执行文书是确认“无法还清的贷款”的合法证据。 [31]  
    在这种情况下,债权人(金融机构)进行法律诉讼和执行的收益不仅仅是预期回收标的额,而且还包括确定不能回收贷款情况下核销呆账的所得。换句话说,在贷款类案件中,政府在“补贴”债权人。当存在这种非市场因素的干预时,尤其是当“补贴”相当大时,零和博弈的假设就不成立,预期差异理论就无法解释无履行能力案件进入司法程序导致申请执行率高这一现象。为表明这一点,我们可以简单修改Priest and Klein 的模型, [32]现在原告和解的最低要求变为
                                                      A´ = PpJ – Cp + Sp + αJ                   (4)
    其中0 ≤ α ≤ 1为预期的呆账核销比例,Pp(或Pd)为原告(或被执行人)对法院最终执行回收率的预期。为简单起见,我们假设申请执行标的额与贷款数额相同。因此申请执行的充分条件是
                                
                                                      (Pp + α -Pd ) J > C - S                   (5)
    在不等式(5)中α中为原告即债权人所预期的呆账核销比例。但由于保密原因,这核销呆账比例并不是公开可得的。债权人自己可能也不一定确切知道这个比例,因为这涉及债权人和国家股东(财政部)的博弈。但是如果假设完全剥离的话,原告在申请执行时期望的债权回收率和呆账核销比例之和应该接近1,即Pp + α ≍ 1。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期望回收额很小,但如果拿到执行文书后能够按呆账核销,那么原告即债权人仍旧会申请执行。事实上,只要 α足够大,原告就会申请执行。这就是为什么无履行能力案件进入庭审和执行的原因。因此市场化理论关于重要性的假说在这里就可能不成立了。但另一方面,如果当事人双方对法院执行回收率存在预期误差,即(Pp - Pd)比较大时,一般来讲是债权人预期较高(这样 α就比较小),债务人(被执行人)预期较低,这种情况下,如市场化理论所预测的,原告会申请执行。因此,非市场化执行理论不改变市场化理论的第一个假说,但会使得第二个假说不成立。
    关于核销呆账动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的鉴别要复杂一些。原则上来说,在案件初期阶段,信息不对称比较严重时,假说3(H3)推论原告很可能申请执行,因此申请执行率高。而执行的非市场化理论表明原告为获得执行文书以核销呆账而申请执行,导致申请执行率高。因此,这时候我们可能无法鉴别两种理论对申请执行率各自的影响。但是当审判时间变长,双方交流越来越多时,信息不对称的情形应当有所改善,这时候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申请执行的可能性就会下降。但以获得执行文书为目的的原告,则不管审判时间长短,是仍旧要申请执行的。为更形象的说明,我们假设有甲和乙两类原告,甲可以核销呆账,乙则不能。当审判时间短时,甲和乙都很可能申请执行,但原因不同:甲是为了获得执行文书,乙是因为信息不对称,比如不了解被告方的财产状况。如果审判时间短,我们无法鉴别区分甲和乙这两类原告。但如果审判时间持续比较长,当事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比较充分之后,乙申请执行的可能性下降,但是甲申请执行的倾向是不会变的。也就说随着审判时间的增加,甲和乙的申请执行倾向的差别会变得明显。因此,随着审判时间的增加,申请执行率会下降,同时甲和乙两类原告的申请执行倾向的差别会变得显著。
    总而言之,西方诉讼理论或者应用在执行场景下的诉讼理论都可以被看作是不存在非市场力量(政府)干预的情形下,当事人双方作为市场参与人的理性行为决策理论。如前所述,为了行文的便利,我们把这类诉讼理论称为市场化诉讼理论或者市场化理论。 [33]当政府核销呆账管理办法要求法律诉讼和执行的文书作为依据时,即使债权人和债务人双方信息对称、相互知根知底,对执行结果不存在预期差异,同时执行结果对当事人并不存在市场化理论意义下的重要性的情况(比如回收债权数额的很小或者为零),当事人仍然会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判决,从而导致申请执行率增高。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案件的执行效果差但申请执行率却非常高。我们把存在非市场力量干涉(政府“补贴”)的执行理论称为非市场化执行理论或非市场化理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非市场化执行理论将经济学家发现的中国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现象延伸到了司法程序中,从而对认识中国法院的司法功能提出了新的研究视角。
    我们以往的研究在提出非市场化理论基础上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比如,我们发现2001年1月1日财政部《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及呆账核销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颁布的前后3年当事人申请执行率发生了显著变化。《办法》对于什么样的司法执行文书可以作为金融机构核销呆帐的依据做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因此,金融机构2001年后申请执行率显著下降。但是,我们没有控制其它因素的影响,因此无法排除申请执行率2001年前后的变化是否是其他因素作用的结果。本文将采用对数比率模型(Logit 模型)对申请执行进行回归,来检验市场化理论和非市场化理论的各种要素对当事人申请执行的决定的影响。
    就本文的研究来讲,《办法》的出台为我们通过计量方法检验非市场化理论提供了机会。简而言之,2001年以前,由于呆账管理制度对于具体什么样的文件可以作为呆账认定和核销的依据不明确,执行终结裁定、执行中止裁定、甚至没有法院执行的司法判决也被各金融机构作为核销呆帐的依据。但《办法》缩小了司法类核销呆帐文件的范围,仅仅允许执行终结文件作为核销呆帐的依据,从而将执行中止裁定排除在外。这个文件适用于几乎所有的金融机构,对差不多所有金融机构的诉讼和执行行为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也就是说,原来通过诉讼和执行取得执行中止裁定就可以“结束”的呆账追讨和核销行为,由于这一规章的限制性规定变得不可能了,许多出于这类动机提起的诉讼和执行大大减少。
    另外,由于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银行作为国有独资银行, [34]直接受中央政府管理,同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它们核销呆账的配额应该会相对较高,因此申请执行的动机更高。因此,我们将五大银行归为一组,所有其他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归为一组。 [35]同样道理,由于银行体系是中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和主体,政府可能相对更偏向于银行,因此我们将银行归为一组,所有非银行机构归为一组。根据非市场化执行理论我们可以提出以下三个假说:给定其他条件不变,
    假说4(H4):2001年后申请执行率显著下降,而且下降程度随着审判时间增加而变得更加明显。
    假说5(H5):同其他债权人相比,五大国有银行(银行)申请执行的可能性更高,而且随着审判时间增加,五大国有银行(银行)比其他债权人申请执行可能性的差别变得越来越显著。
    假说6(H6):执行预期回报对申请执行率没有显著影响。
    这里的执行预期回报指的是债权人预期通过法院回收债权的数额。本文以下部分将详细介绍我们如何进一步计算和衡量预期回报以及它相对于市场化理论而言的含义。
    二、数据和计量模型
    (一)数据介绍
    我们收集了沿海某中级人民法院1998年到2001年4年间审判的大约1,500个案件和该法院执行的大约2,200个案件数据。这些案件主要是标的额500万人民币以上的贷款合同案件或与贷款合同有关的担保案件,也有少部分其他金融类型的案件,比如票据、股票纠纷等。选择以贷款合同纠纷为主的金融纠纷案件作为研究对象主要考虑在于:贷款合同纠纷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至今的整个20多年间,一直是全国法院民商事案件数量中第一或第二位的案件,占法院审理案件的很大比重。这类案件在法院执行案件中也占有很大比例。在我们以往的研究中采集的贷款案件数量甚至占到了1999-2003年该法院民商事审判案件的70%到90%,民商事执行案件的50%以上。 [36]因此,贷款类案件对于理解和解释中国司法执行之谜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
    在数据整理过程中,我们将审判和执行两部分的数据连接起来,连接起来的样本总共为1,461个案例。如果某一案件在审判程序结束后,又继续进入了执行程序,那么这一案件的纪录则包含整个审判和执行程序的所有信息,是否申请执行的纪录也记载为“是”;如果某一案件在审判程序结束后没有进入执行程序,那么,这一案件的纪录则只包括审判程序的信息,而是否申请执行的纪录也记载为“否” [37]。涉及审判的信息记载了原告名称、被告名称、案由名称、审判立案时间、审判结案时间、审判结案标的、审判结案方式等信息;涉及执行的数据记载了申请执行人名称、被申请执行人名称、申请执行标的额、法院回收标的额、执行结案方式等信息。
    贷款合同的信息 [38](包括担保情况、贷款期限和贷款违约时间)来自于庭审裁判文书。我们将涉及每一个合同的裁判文书找到,然后从裁判文书中寻找涉案贷款合同规定的起始日期,以及是否要求债务人提供担保以及提供什么样的担保方式等信息。通过计算贷款合同规定的起始日期,我们可以得到贷款期限;通过整理贷款合同规定的担保情况,我们可以得到担保的信息;通过计算贷款合同规定的还款日期和审判立案日期之间的时间,我们可以得到贷款合同的违约时间的信息。 [39]通过裁判文书来搜集上述信息比较客观。比如,就贷款合同的起始日期而言,债权人在起诉时必须详细列明涉案贷款合同的这些信息,以便于计算利息、是否超过诉讼时效等等。法院在判决书中通常也需要描述案件争议的事实情况,以作为判决结果的依据。
    (二)关键变量
    当我们要检验市场化理论的三个假设时,最重要的变量是重要性、预期差异和信息不对称。
    衡量重要性的办法很多,最简单的是采用合同的标的额,但是由于执行结果不确定,比较合适的是执行的期望回收额。但我们目前能够观察到的是已经申请法院执行的案件的回收额,无法知道那些拿到庭审判决后没有申请法院执行的案件如果执行的话能够拿到的回收额。因此,我们采用按原告类型分的预期回报率乘以每个贷款合同标的额,作为期望回报来衡量重要性。我们根据原告的类型分成若干类(11类), [40]计算出每一类原告的法院执行判决后的债权平均回收率。然后,我们再把每一个数据中的贷款合同的标的额乘以这个平均回收率,就得到每一个案件的预期回报。  [41]
    这一指标存在一个问题是测量误差,由于双方的私下交易或者资产估价不准,法院执行过程中记录在案的执行标的可能并没有真实地衡量回收的状况,而测量误差的存在会使得我们的估计值趋近于零。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计算了按11类原告计算的执行中止终结率(即每类原告申请执行的案件中执行中止和终结的比重)。我们曾指出,不同的执行结案方式也可以用来衡量执行的效果。执行中止和终结这两类执行结案方式通常意味着执行不成功,即回收率为零。 [42] 因此执行中止终结率高的话,回收率就低。数据也表明两者是显著的负相关。
    另一个衡量重要性的间接指标是贷款合同违约时间。通常来讲,合同违约时间长的案件,贷款资产质量差, [43]对当事人重要性低。反之,合同违约时间短的案件,一般而言,贷款质量相对较好。从各金融机构前些年开始采用的五级贷款分类法也可以看出来,违约时间越长的贷款,其不良程度越高,由此反映出来的贷款资产质量越差。
    关于预期差异的指标,我们利用影响双方预期的贷款合同要素和庭审结案方式来刻画当事人双方的预期差异。 [44]贷款合同要素包括贷款合同是否采用抵押和贷款期限长短。
    就贷款合同担保情况而言,我们将数据分为两组:贷款合同规定债务人提供抵押或质押的为一组,贷款合同规定债务人提供保证或者贷款合同没有规定任何担保的为另外一组。从预期差异角度看,如果是物的担保(比如抵押或质押),诉讼结束后如果债务人不自动履行判决,债权人可以直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抵押物或质押物,而无需进一步寻找债务人财产用于履行判决,这对于减少债务人不履行判决以及减少双方对执行结果的预期差异都有直接效果。同有抵押或质押的债权相比,没有任何担保的债权明显增大债务人不自动履行判决的可能性并增大双方对执行结果的预期差异。有保证的债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大债权人回收债权的可能性,但是同有抵押和质押的债权相比,有保证的债权人拥有追索权仍然是对保证人(以及债务人)资产的笼统的追索权,而不是对具体和特定资产的权利。因此,我们把保证和无担保债权归为一组,把抵押和质押归为一组。有抵押和质押的贷款合同,当事人对执行结果的预期差异小。
    就贷款期限而言,金融机构按期限划分的贷款种类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一年以下的短期贷款和一年以上的中长期贷款。 [45]目前国内银行的绝大部分贷款都是一年以下的短期贷款。短期贷款(比如一年期贷款)的贷款合同通常规定债务人每三个月还一次利息,一年到期时还本付息。从订立贷款合同到贷款到期这个过程中,如果债务人不能归还本金,债权人对债务人还款能力的观察相对比较有限。如果债务人没有如期还款,债权人比较难以判断债务人是否还有能力还款,如何还款。而期限长的贷款,贷款到期前,债权人对债务人的财务和还款能力的观察比较充分(通常有几年的时间)。从这个角度讲,双方在申请法院执行前对执行结果的预期差异不同,期限短的贷款预期差异大,期限长的贷款则预期差异小,申请执行的可能性较低。
    审判结案方式主要包括判决和调解。 [46]调解结案是指当事人双方在法院的调解下达成妥协、结束纠纷。调解结案说明双方对其实体权利义务的内容差异不大,对法院的执行能力和贷款回收额也有一致的判断。这种情况下债务人自动履行调解协议的可能性比较高。判决结案则是由法院确定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义务。所以,判决结案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事人双方对其实体权利义务的内容存在不同认识,对可能的执行结果预期也不尽相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债务人自动履行判决的积极性。因此,同调解结案的案件相比,判决结案的案件反映出当事人双方预期差异大,债权人也更容易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审判结案方式理论上也反映了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信息对称情形下当事人更容易接受和解,而信息不对称时则容易导致判决结案。但是下面我们用审判时间来控制信息不对称的严重程度,在给定相同审判时间情况下,审判结案方式则更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事人双方的预期差异。
    审判时间包含了案件中双方信息不对称程度的信息,也包含了法院能力的信息。但由于我们的数据来自于同一个法院,法院的审判能力对所有案件来说应该是相对给定的,因此,审判时间可能是主要反映了前者:当审判时间比较有限时,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可能相对比较严重,双方争议就比较多,随着审判时间的增加,谈判过程中双方互相增进了解,尤其是对债务人的偿债能力。因此审判时间越长,信息交流更充分,可能越有利于当事人解决争议,从而促成自觉履行法院裁决,而不需要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因此审判时间越长,债权人越不容易申请法院执行。
    从非市场化理论来讲,根据以往的研究结果,我们采用三个指标来衡量非市场化因素。第一、二个指标是原告类型:是否为五大银行和是否为银行。我们根据审判数据记载的原告名称,对所有原告(债权人)进行分类,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以及交通银行为一组,所有其他金融机构为另外一组。同样办法,我们将所有银行作为原告的归为一组,其他非银行机构(信托公司、财务公司、信用合作社以及非金融类公司)归为另外一组。
    第三个变量是表示2001年前后的虚拟变量。上面说明了2001年1月1日财政部颁布的《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及呆账核销管理办法》对于金融机构采取什么样的法院执行文书作为其呆账核销的依据做出了更为严格的规定。因此,同2001年前相比,2001年后金融机构的申请执行率应该显著下降。
    通过上述方法,我们得到了衡量市场化理论、非市场化理论、以及当事人是否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这一被解释变量的信息。经过数据处理和整理后我们得到的样本数为1,180个案例(附录一对数据整理过程中的处理情况和理由做了解释)。
    三、描述统计和回归结果
    (一)描述统计
    附录中表1到表4报告了市场化理论、非市场化理论各个指标的描述性统计情况。表7报告了用对数比率模型(Logit模型)对申请执行率进行回归的结果。
    1、贷款合同的特点
    从表1可以看出,贷款合同标的额平均为人民币1,080万左右,数额较大,这和数据来源于中级法院而中级法院多审理数额较大的案件有很大关系。贷款合同期限平均为337天,这说明涉诉合同基本上是一年以内的短期贷款合同。从表2的贷款合同规定的担保方式来看,合同明确表明没有担保的有85个,无法获得担保信息的60个,两者合计占所有贷款合同数量的12.3%左右,其余的贷款或者有保证(760或64.4%),或者有抵押(256或21.7%)或质押(19或1.6%)。在有担保的贷款合同中,保证的比例很大,而抵押和质押两者合计约占所有贷款合同数量的23.3%。从贷款合同的履行情况(贷款合同违约时间)来看,贷款合同平均违约时间为552天,大约一年半左右,相对比较长。
    从贷款合同要素和申请执行的关系来看,同不申请执行的案件相比,申请执行的案件贷款合同标的额较低,贷款期限和违约时间都较短,但差异不大。从贷款的担保方式和申请执行、执行回收率的关系来看,无担保和保证类的申请执行率分别为69.4%和82.2%,执行回收率分别为20.9%和17.1%,而有抵押和有质押类的案件申请执行率分别为87.1%和52.6%,执行回收率分别为23.1%和11.2%。如前所述,有抵押和质押的案件通常有财产作为贷款的抵押物,而保证案件则没有财产作为抵押,因此,我们将无担保和保证类案件合并作为一组,将有抵押和质押案件合并作为另一组。无抵押一组的申请执行率和执行回收率分别为81.0%和17.4%,分别略低于有抵押一组3.7个和5.3个百分点,这一差异符合市场化诉讼理论:因为有抵押的话债务人不自动履行的动机要弱一些并且法院强制执行回收率也会比较高一些。但是,这一差异并不显著。
    总的来讲,数据中的贷款合同基本上都是数额较大(平均1,000万以上)、期限较短(大多为一年以下)、担保贷款占绝大多数(80%)而担保中保证贷款又占很大一部分(所有贷款的60%以上)、违约时间相对较长(平均一年半)的合同。按照是否申请执行分类的各个贷款合同要素虽然有一定差异,但没有统计上显著的差别。
    2、审判时间和审判结案方式
    从表1可以看出,全部案件的平均审判时间为91天,约三个月。但从表1中按是否申请执行分类计算的平均审判时间来看,申请执行的案件平均审判时间为81天,而不申请执行的案件的平均审判时间则高的多,为136天。换句话说,审判时间越短的案件,申请执行的可能性越大。考虑到贷款合同平均违约时间都有一年半的时间,三个月的平均审判时间相对来说不长。因此,审判时间短可能意味着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较高,而审判时间越长,越有利于当事人解决争议,从而促成自觉履行法院裁决,债权人不用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就审判结案方式而言,从表3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的案件是判决结案的,约占总数的74%。判决结案的案件申请执行率为85.2%,高于调解结案的案件17.3个百分点。这一结果同我们前面的推论一致。同调解结案的案件相比,判决结案的案件表明当事人对其实体权利和义务以及对执行结果存在的预期差异大,所以需要第三方介入。从这个角度出发,判决结案的案件比调解结案的案件也更容易申请法院执行。
    3、2001年《办法》的影响和原告类型
    从表3可以看出,1998-2001年间申请执行率高达80.7%,比全国的平均60%高出20个百分点, [47]这说明贷款类案件的执行问题更为突出。而全部有执行标的记录的案件的平均回收率为18.7%,说明执行的效果很差。回收率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执行结案方式中终结和中止结案案件的比例高达66.1%,而这两类执行结案的案件回收率为3.5%,接近零。其他执行结案的案件平均回收率则为54.6%,比较正常。因此,贷款类案件可以说是中国执行之谜的典型代表。
    表3列出了分年度的申请执行率、平均回收率和执行中止终结率。我们可以看出,2001年后申请执行率和执行中止终结率都有显著的下降,分别从84.5%和64.7%下降到68.0%和49.0%,并同时伴随着平均回收率的上升(从21.4%上升到28.9%)。这与《办法》颁布的时间点是一致的。
    表4列出了按原告类型分的申请执行率、平均回收率和执行中止终结率。我们可以看到,五大银行合计起来大约占所有案件总数的一半左右,而银行类原告提起的案件数明显占绝大多数,这与我国的金融结构是一致的。五大国有银行(银行)申请执行率和执行中止终结率相对较高,平均回收率则相对较低。这与我们非市场化执行理论的假设是一致的。表4也列出了我们划分的11类原告类型,由此计算执行中止终结率与平均回收率的相关系数为-0.93,再一次证明低回收率与执行中止终结类案件有着紧密关系。
    (二)回归模型和结果
    对数比率模型(Logit模型) 和概率模型(Probit模型)被广泛的应用于离散变量的回归分析,相对概率模型(Probit模型),对数比率模型(Logit)模型更易于解释,因此下面回归结果是基于对数比率模型(Logit)模型。 [48]回归的基本模型是: 
     
                                                           Y = Xβ + Zγ+ ε
    其中Y = 1代表申请执行,Y = 0代表不申请执行。X代表上述市场化诉讼/执行的变量,Z代表非市场化执行的变量。
    表5给出了回归的结果。模型(1)只包括市场化理论的变量,模型(2)——(5)加入了非市场化理论的变量,模型(6)—(10)用执行中止终结率替代期望回报作为重要性的指标。 [49]模型(3)、(5)、(8)和(10)加入了五大国有银行(或银行)和2001年《办法》颁布的虚拟变量的交叉项,用来检验《办法》是否对不同原告类型有不同的作用。
    从模型(1)我们可以看出期望回报越低,债权人越容易申请执行,这一点与市场化理论的预测正好相反。模型(6)用执行中止终结率替代期望回报作为重要性的指标,发现执行中止终结率越高,债权人越容易申请执行,这一显著性的关系是市场化理论无法解释的,但却与非市场化理论相吻合。债权人申请执行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执行结案的文书,而不在于债权回收率,因此导致无履行能力的案件进入执行。有意思的是,模型(7)-(10)在(6)的基础上加入了非市场化执行理论的变量后,执行中止终结率对申请执行的作用被削弱了,这进一步支持了非市场化理论。 
    从模型(1)我们还可以看出,代表市场化理论的贷款合同要素对申请执行的影响与预期的作用相反,但都不显著。事实上即使我们不控制审判时间和审判结案方式,贷款合同要素对申请执行的影响与预期的作用仍然没有显著不等于零。这说明债权人申请执行时基本不考虑贷款合同的标的、贷款期限和贷款的履行情况。
    审判时间(对数化之后)和审判结案方式均与预期的作用一致,审判时间越长,债权人越不容易申请执行。这说明审判时间长的确有利于双方减少争议和纠纷,从而促成自觉履行法院裁决,而不需要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就审判结案方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同调解结案的案件相比,判决结案的案件更容易申请法院执行。这一结果同我们前面的推论一致。
简而言之,市场化理论关于重要性的假说没有得到本文回归结果的支持,但关于审判时间和审判结案方式的检验则支持了关于信息不对称和预期差异的假说。这说明市场化理论对于解释中国的执行难问题是有局限性的或者是不完整的。
    模型(2)、(4)、(7)和(9)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办法》对于降低申请执行率是有显著作用的,而五大国有银行(银行)也比其他债权人更容易申请执行。因此,我们关于非市场化执行理论的三个假设都得到了经验支持。模型(3)、(5)、(8)和(10)在模型(2)、(4)、(7)和(9)基础上加入了五大国有银行(银行)和2001年虚拟变量的交叉项,但没有显著作用。这说明《办法》对所有类型的债权人都有影响,这也与《办法》覆盖的对象是一致的。
    (三)不同变量对申请执行率影响的进一步分析
    进一步比较市场化理论中回归显著的变量审判时间(表示信息不对称)和审判结案方式(表示预期差异)和非市场化理论回归显著的变量,比如2001年前后这个变量以及不同类型原告(是否为五大银行以及是否为银行类机构),看不同变量对于被解释变量申请执行可能性的影响程度,我们还做了进一步的工作。表5中对数比率模型(Logit 模型)回归结果虽然可以用偶值比(odds ratio)来解释(什么样的案件申请法院执行判决的可能性大以及大多少),但其结果仍然不是非常直观。 [50]我们根据模型(2)和(4)计算了审判时间、审判结案方式、2001年《办法》和不同原告类型对申请执行可能性的影响,并绘制成图1到图3。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给定其他变量的情况下(通常取均值),随着审判时间增加,该变量对申请执行可能性的影响的变化。
    首先,就2001年前后这个变量对申请执行可能性的影响来看,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审判时间的增加(坐标轴的X轴从左往右逐渐增大), [51]2001年前案件申请执行可能性从接近1下降到44%,2001年后案件申请执行的可能性从1下降到22%。这说明庭审过程中当事人双方之间的交流信息有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申请执行率,这一发现与Yasutora Watanabe研究美国诉讼过程中双方达成和解的过程是一致的。 [52]同时,图1显示2001年《办法》的颁布平均而言使得申请执行可能性下降了14个百分点(坐标轴X轴的4为审判时间的均值,这个均值对应两条曲线在Y轴上的数值之间的差大约为14%)。
    第二,图2显示,给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平均而言(审判时间的均值,也就是当X为4时),五大银行(或银行)作为债权人比非五大银行(或非银行)的其他债权人的申请执行率要高将近6个百分点(X为4时对应两条曲线在Y轴上的数值之间的差大约为6%,但注意图2有4条曲线,所以需要分别看),这说明五大银行(银行)的确有较高的申请执行倾向。图1和图2都表明,随着审判时间的增加,《办法》的影响和原告类型的申请执行差异变得越来越明显, [53]这与我们文中关于非市场化执行理论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讨论是一致的:如果庭审时间较短,信息不对称比较严重,我们无法区分由于信息不对称或出于核销呆账目的而导致申请执行的两种动机。但随着审判时间增加信息不对称程度下降,两者的区别就变得明显起来。需要指出的是,《办法》的影响和原告类型在申请执行上的差别,并不是精确衡量了核销呆账动机在解释申请执行上的重要性的结果,因此并没有回答数据中高达80.7%的申请执行率有多少是出于核销呆账的动机,回答这一问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这里我们只是设计了几个变量来检验核销呆账动机的存在性。
    第三,图3显示,判决结案的案件平均而言要比调解结案的案件申请执行可能性高28个百分点,而且两种结案方式表示的预期差异的作用随着庭审时间的增加而变得明显,其道理与上述非市场化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是一致的:审判时间越短,信息不对称很高,无论判决还是调解的申请执行率都很高,以至于预期差异的作用不明显。
    最后,同时比较审判时间和审判结案方式、原告类型以及2001年前后这几个变量对申请执行可能性的影响,把图1到图3结合起来看,我们发现审判时间对降低申请执行率的作用最大。从三个图都可以看出,对数化审判时间从最小值(0)变化到最大值(8)的时候,申请执行的可能性从100%降到50%以下,下降幅度很大。比如,图1上面一条曲线(2001年前案件)、图2上面一条曲线(五大银行)和图3上面一条曲线(判决结案方式)的最末端(当审判时间为8时)对应的Y轴上的值都在50%以下。如果选择每一个图的另外一条(或者最下端的)曲线,对应的申请执行的可能性值更低,因此,申请执行率下降的幅度更大。如果取每一个图两条曲线的均值也是一样。所以,审判时间增大,最保守的情况下,申请执行率的下降都在50%以上。而其他因素对申请执行可能性的影响则远远小于这个数。比如,图1中当X轴为8时,两条曲线的差异差不多是最大的,两者相差不超过30%。 [54]或者说,2001年《办法》的作用在最大的情况下能够降低30%的申请执行率。同样的方式,从图2和图3也可以看出,原告类型大概能降低10%的申请执行率,而庭审结案方式不同(选择调解而不是判决)大概能降低30%的申请执行率。不论是30%还是10%,都没有办法与审判时间的50%相比。
    上述进一步分析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市场化理论中的信息不对称理论,但我们的非市场化理论仍然成立。如前所述,如果庭审时间较短,信息不对称比较严重,我们无法区分由于信息不对称或出于核销呆账目的而导致申请执行的两种动机。但随着审判时间增加信息不对称程度下降,两者的区别就变得明显起来。我们目前尚不能精确解释有多少申请执行的案件是出于呆账核销或者非市场化动机而提起的,但延长审判时间能帮助我们作出区分和判断。
    四、结论
    近年来学术界兴起了一股关于法、金融和经济增长的研究。部分学者(La Porta, Lopez-de-Silanes, Shleifer and Vishny)的工作表明,一国的法律渊源对该国的制度、金融和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们得出的一个核心结论是:英美普通法系(大陆法系)为股东和债权人提供最大(最弱)的保护,英美法系的国家拥有较好的制度,包括较清廉的政府、有效率的法院以及透明的会计制度。 [55]从这一研究视角来看,中国无疑是一个反例。有的学者(Allen et.al.,2005) 计算并比较了中国与文献中其他国家关于法和金融的各种指标后发现,无论从投资者保护、公司管理、政府质量、法律执行,还是从会计准则来看,中国都落后于大多数国家。然而,中国却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他们认为中国的成功在于有靠信誉和关系进行融资的私有经济部门。还有学者发现(Cull and Xu),产权保障和外部融资对中国的私有企业的利润再投资率都有正的作用;而且,那些签署合同的私有企业比不签合同的要高,这说明法律能够促进企业再投资。 [56]法和金融研究的视角将经济增长理论从要素分析扩展到制度分析,但是这一研究分支基本上将法律和制度当作外生的。这一假设对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也许适用,但对于中国这样正经历着制度转型的国家来说却是未必的。社会变迁过程中,法律和制度都是改革的对象,因此都是内生变量。从这个外生性假设引发出来的一个问题就是法律和制度本身还是个“黑箱子”。我们虽然知道它效果好坏,但却不清楚它是怎么运作的。
    本文选取了中国司法过程中一个特殊而又重要的现象——“执行难”——来展示转型过程中司法体系是如何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预算软约束下的国有企业缺乏效率,导致以银行体系为核心的金融体系积累了大量的呆账,从而使得金融系统风险上升,因此国家不得不进行呆账核销和剥离。为了规范管理各机构呆账核销,政府要求相关司法文书作为该笔投资确定无法回收的法律依据,从而诱发了大量没有履行能力的案件进入了诉讼和执行阶段。因此解决“执行难”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取决于国企改革和金融体系改革。
    我们借鉴了西方的诉讼理论,并将其应用于中国的执行程序,发现当事人双方预期差异越大,越容易申请执行;而庭审时间越长,可以有效的增加信息交流,从而提高债务人自动履行的比例。但西方诉讼理论关于重要性的假说则不成立,而且当事人在申请执行时基本上不考虑贷款合同要素。其主要原因在于部分案件中的债权人并不是以回收债权(标的物)为目标,而是希望完成法律程序得到诉讼和执行的司法文书作为核销呆账的合法依据。在国企改革和金融体系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的文章也为降低申请执行率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办法。法院可以考虑在控制案件不超过审判时限的总的要求下,适当延长部分案件的审判时间。这也有助于我们区分哪些执行案件是出于非市场化动机提起的,哪些案件是出于市场化动机提起的。
 
    附录一
    样本选择解释
    中国法律规定胜诉方必须在一年或六个月内申请法院执行,为了保证能够记录了1998-2001年来立案的所有案件都已经在法律程序上结束。尽管我们收集的样本为1999年到2001年数据,但我们考察债权人是否申请法院时则一直追溯到2004年,以保证我们有足够的时间(2001年底到2004年)观察债权人是否申请法院执行。在审判数据和执行数据连接起来的总共1,461个案例中,我们删除了合同时间、违约时间、审理时间、申请执行时间、执行时间为负的129个案例。数据中虽然没有记录庭审判决结果,但在贷款类案件中一般是原告即贷款方获胜的比例在90%以上。从审判结案标的来看,在总共1461个案例中,只有27个案件审判结案标的为零或者没有记录,即使这27个案件全部是被告胜诉,其比例也不到2%。由于我们研究的是原告申请执行决定,因此我们删除了审判结案标的为零或没有记录的案件。同时99%审判结案标的即贷款合同金额低于一亿人民币,但有两个案件则高达305亿和777亿,我们将这两个案件作为异常值处理(包含这两个案件使得审判结案标的均值远远高于中位数,均值为9,360万,而中位数为708万)。因此我们的样本为1304个案件。这些案件记录了1998-2001年间审判立案的案件详细信息,包括贷款合同、庭审、执行信息。
    另一个问题是贷款合同期限中的遗漏值问题。在上述1304个案例中,申请执行率是73%,在贷款合同期限可以观察到时,申请执行率为83%,在贷款合同期限数据缺失的322个案例中,申请执行率只有43%。因此贷款合同期限遗漏的数据很可能不是随机的。但是在缺失的322个数据中,98个是撤诉结案(原告不想再打官司了),12个是其他方式(比如中止、移送等)结案。这两种情况都是一定不会申请执行的,因为它们不会有判决或者调解书,申请执行率为0。其他大约108个为判决结案、99个为调解结案(6个没有记录)。有的调解结案的案件因为调解书没有介绍贷款合同的详细情况,所以无法得到贷款合同期限的信息,同时没有更多的信息让我们可以甄别判决结案案件合同期限信息遗漏的结构性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假设合同期限信息遗漏对于判决和调解类案件是随机的。由于调解和判决结案的案件数量接近,这一假设不会带来太大的偏差。这一假设对于我们的回归也是充分的,因为在回归中我们主要考察判决和调解对于申请执行率的影响。所以回归时我们只保留了庭审判决为调解和判决的案件,因此样本量缩小为1,180个。
    附录二
表1:贷款合同、违约和审判信息
 
                                 注:a, 单位:万元
表2:担保方式与申请执行
                                  注:a,无抵押包括无担保和保证
                                      b,有抵押包括抵押和质押
                                      c,由于四舍五入的缘故,各项加总可能并不等于1。
 
表3:申请执行率分析

A组(Panel A)
B组(Panel B)   
                          
                            
                                    注:1998年的数据受样本小的影响可靠性不高


 
表4  按原告类型分的申请执行率
表5: 申请执行分析Logit 模型(被解释变量:申请执行决定)
图1:2001年《办法》对申请执行可能性的影响
                                               注:根据表5中模型(2)制作。
 
图2:不同原告类型对申请执行可能性的影响
                                             注:根据表5中模型(2)和(4)制作。
 
图3:庭审结案方式对申请执行可能性的影响
                                            注:根据表5中模型(2)制作。

尾注

[1]  黄松有,请见《最高法院副院长黄松有:多管齐下解决执行难》,新华网2005年3月13日。
[2]  从法律规定看,引起法院中止执行案件的情况很多。比如,修订后的《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中止执行:申请人表示可以延期执行的;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确有理由的异议的;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公民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继承权利或者承担义务的;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人民法院认为应当中止执行的其他情形。”到目前为止,最高人民法院还没有对修订后的《民事诉讼法》作出解释。 修订前的《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四条与该条规定基本相同。对于该条提到的“人民法院认为应当中止执行的其他情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102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一款第五项的规定裁定中止执行:(1)人民法院已受理以被执行人为债务人的破产申请的;(2)被执行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的;(3)执行的标的物是其他法院或仲裁机构正在审理的案件争议标的物,需要等待该案件审理完毕确定权属的;(4)一方当事人申请执行仲裁裁决,另一方当事人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5)仲裁裁决的被申请执行人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出不予执行请求,并提供适当担保的。”
[3]  从实践来看,中止执行的案件通常是那些当事人没有财产履行判决的案件,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102规定中第(2)项的情况。部分法官把这类案件称为“无履行能力案件”,并呼吁限制这类案件进入执行程序。
[4]  比如,冷祥平和丁宏岳(2001)调查发现,江苏省泰兴市农村信用社在1996年12月到2001年8月间,共对67个企业和129个个人进行了起诉。在起诉的这196件2,619.1万元案件中,有83件涉诉金额1,071.67万元已中止执行,中止执行的案件占总案件数的42%,占总标的额的41%。在这196件诉讼案件中,涉诉金额为2,619.1万元,仅收回现金259.82万元,占诉讼金额的9.92%;执行到位标的额443.42万元,占诉讼金额的16.9%。该文认为“资金到位率低”。见,冷祥平、丁宏岳,《着力解决诉讼案件执行难》,《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1年第11期37-38页。银行自己认为比较高的大概也只有35%左右。徐增标(2004)根据对农业银行南京市玄武支行的调查指出2003年的12,510万元诉讼标的,已执行收回现金4389万元,执行到位率仅为35.1%。见,徐增标,《依法维权清收,全力压降风险-来自农业银行南京市玄武支行的调查报告》,《现代金融》,2004年第4期27-28页。其他金融机构收债情况的报道还可以参见卢曙明、张延年和刘建新(2002)。他们的研究也指出了“在涉诉案件中出现了案件执结率低、执行效率低、资金到位率低的'三低'现象”。卢曙明、张延年、刘建新等,《从诉讼实践看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合作金融》,2002年第4期41-42页。
[5]  王剑,《限制无履行能力案件进入执行程序探析》,中国法院网,2004年3月3日<http://www.chinacourt.org/html/article/200403/03/106001.shtml>(2008年8月30日访问)。
[6]  陈旭明,《案件中止执行转终结执行之我见》,中国法院网,2004年8月3日<http://www.chinacourt.org/html/article/200408/03/126053.shtml>(2008年8月30日访问)。
[7]  沈德咏,《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 切实解决法院执行难问题》,《司法改革精要》,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
[8]  George Priest and Benjamin Klein, “The Selection of Disputes for Litigation”, The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1984, Vol. 13, No. 1. pp. 1-55.
[9]  Lucian Bebchuk, “Litigation and Settlement under Imperfect Information”, 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4, Vol. 15, No. 3., pp. 404-415.
[10]  在中国司法程序的背景下,庭审结束后胜诉方也有两个选择:等待败诉方自动履行或申请法院执行生效判决。中国法律规定胜诉方必须在一年或六个月内申请法院执行。因此,胜诉方不可能无限期的等待败诉方自动履行。最终来讲,胜诉方一定会在申请法院执行或者不申请法院执行之间做出选择。
[11]  根据中国的法律规定,法院做出的判决书和调解书,一旦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都可以申请法院执行该判决书和调解书。如无特别说明,文中提到的执行法院判决同时也包含对调解书的执行。
[12]  严格来说,法院裁决的标的物归属是一个零和博弈,双方的诉讼成本会有所差别。
[13]  唐应茂、盛柳刚,《民商事执行程序的“双高现象”》,苏力主编,《法律和社会科学》,法律出版社,2006。
[14]  唐应茂、盛柳刚,《民商事执行程序的“双高现象”》,苏力主编,《法律和社会科学》,法律出版社,2006。
[15]  西方诉讼理论是建立在原告、被告和法官/法院这种简单的三角关系原型基础上的。法官/法院独立于当事人,其主要功能是裁决纠纷。在制度层面,法院判决的执行也不是由法院自己来执行的。以美国为例,在美国联邦法院系统中,负责执行联邦法院判决的是联邦法警局(Federal Marshal Service),这个机构隶属于行政系统—美国司法部(Department of Justice)。在州法院系统中,负责执行州法院判决的是各州类似机构(如state sheriff)。因此,司法/法院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具体的制度结构使得美国学者以及受其影响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学者通常把执行排除在法院研究之外,或者默认为执行不是一个司法问题。在已经形成的诉讼理论里,执行被完全包含在法院的判决里面了。
[16]  George Priest and Benjamin Klein, “The Selection of Disputes for Litigation”, The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1984, Vol. 13, No. 1. pp. 1-55.
[17]  我们稍微修改了Priest and Klein (1984) 方程(6)。一般假设诉讼成本要高于和解成本。在Waldfogel(1995)中,诉讼成本与和解成本的差异占标的的三分之一。见,Joel Waldfogel, “The Selection Hypothesi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ial and Plaintiff Victory”,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5, Vol. 103, No. 2. pp. 229-260.
[18]  Gary Fournier and Thomas  Zuehlke, “Litigation and Settlement: An Empirical Approach”,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89, Vol. 71, No. 2. pp. 189-195.
[19]  Lucian Bebchuk, “Litigation and Settlement under Imperfect Information”, 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4, Vol. 15, No. 3., pp. 404-415.
[20]  参见,Holger Sieg, “Estimating a Bargaining Model with Asymmetric Information: Evidence from Medical Malpractice Disputes”,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0, Vol. 108, No. 5. pp. 1006-1021, 以及,Yasutora Watanabe, “Learning and Bargaining in Dispute Resolution: 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Medical Malpractice Litigati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2006.
[21]  Watanabe(2006)发现,关于医疗事故的案件中75%是在起诉之后判决之前达成和解的,说明审判过程中信息交流使得当事人双方对于庭审判决的估计趋于一致。见,Yasutora Watanabe, “Learning and Bargaining in Dispute Resolution: 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Medical Malpractice Litigati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2006.
[22]  关于两种理论更为详细的比较,参见 Gary Fournier and Thomas Zuehlke, “Litigation and Settlement: An Empirical Approach”,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89, Vol. 71, No. 2. pp. 189-195,以及,Joel Waldfogel, “The Selection Hypothesi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ial and Plaintiff Victory”,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5, Vol. 103, No. 2. pp. 229-260 和Joel Waldfogel, “Reconciling Asymmetric Information and Divergent Expectations Theories of Litigation”,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98, Vol. 41, No. 2. pp. 451-476.
[23]  只是执行结果的分布会有不同:如果进入执行程序的案件是那些完全对申请执行人(胜诉方)有利的案件,那么执行的结果对申请执行人有利,申请执行人100%的找到了执行人的资产。如果败诉方了解申请执行方的情况,或者说知道自己资产绝对不可能被法院找到(比如通过复杂的假破产、假兼并等手段转移资产),那么进入执行程序的案件就是那些完全对败诉方有利的案件,执行的结果对败诉方有利,申请执行人(胜诉方)找到被申请执行人(败诉方)资产的概率为0。
[24]  西方诉讼理论的主要争论也集中在是预期差异还是信息不对称导致和解失败和选择庭审。
[25]  比如,保险公司如果输了一场官司,那么就可能意味着该公司会输掉同样类型的许多这样的官司。在这种情况下,一场官司的标的额大小并不完全代表这场官司在保险公司心目中的重要性,保险公司无论花多大代价都可能希望拿到对自己有利的法院判决。
[26]  林毅夫、李志赟,《中国的国有企业与金融体制改革》,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讨论稿,No.C2003027, 2003,经济学(季刊)第4卷第4期(总第17期),2005年。
[27]  Justin Yifu Lin and Guofu Tan, “Policy Burdens, Accountability, and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89, No. 2, Papers and Proceedings of the One Hundred Eleven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1999, pp. 426-431.
[28]  林毅夫、李志赟,《中国的国有企业与金融体制改革》,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讨论稿,No.C2003027, 2003,经济学(季刊)第4卷第4期(总第17期),2005年。
[29]  比如,财政部1988年7月8日颁布的《关于国家专业银行建立贷款呆帐准备金的暂行规定》第三条规定:“国家专业银行发放贷款实行有借有还的原则,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任意免除借款人的还款义务,由于下列情况不能收回的贷款可列为呆帐:(一)借款人和担保人经依法宣告破产,进行清偿后未能还清的贷款。(二)借款人死亡,或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宣告失踪或宣告死亡,以其财产或遗产清偿后,未能还清的贷款。(三)借款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损失巨大且不能获得保险补偿,确实无力偿还的部分或全部贷款,或者保险赔偿清偿后未能还清的贷款。(四)经国务院专案批准核销的逾期贷款”。
[30]  参见《中国农业银行呆账贷款管理及核销暂行办法》(1998年4月17日颁布)、《中国建设银行呆账贷款核销管理办法》(1999年9月20日颁布)和《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呆账核销暂行办法(1999年6月28日颁布)。
[31]  有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呆账核销这一法律变迁的详细讨论请参见, 唐应茂、盛柳刚,《民商事执行程序的“双高现象”》,苏力主编,《法律和社会科学》,法律出版社,2006。
[32]  George Priest and Benjamin Klein, “The Selection of Disputes for Litigation”, The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1984, Vol. 13, No. 1. pp. 1-55.
[33]  “市场化”主要是科斯意义上的市场交易(即当事人双方之间不受第三方的干预达成和解)。对应来讲,“非市场化”的含义是指存在非市场力量(政府)对当事人双方的谈判和交易的干涉。
[34]  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在香港上市之前,中央政府(或通过中央政府控制的机构,比如财政部、中央汇金有限责任公司等)拥有这些银行(以及中国农业银行)100%的股权。因此,工、农、中、建四大银行经常被称为“四大”国有银行。交通银行在20世纪80年代组建时是股份制银行,但是一直由中央政府管理。因此,我们把这五大银行单独作为一组。实际上,我们对交通银行以外的中、农、工、建四大银行也作了同样的回归,回归没有显著不同。
[35]  五大银行以外的其他金融机构既包括全国性的商业银行、地方性的商业银行(当地的地方性商业性银行和允许到当地设立分支行的其他地域的地方性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也包括信托公司、财务公司、信用合作社以及资产管理公司。华融、信达、东方和长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接收的主要是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不良贷款。由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对资产的处置方式拥有不同于五大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更为自主和灵活的方式,比如可以通过拍卖、打包出售、协议出售等等方式出售不良资产,所以我们没有把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同五大银行归为一组。
[36]  唐应茂、盛柳刚,《民商事执行程序的“双高现象”》,苏力主编,《法律和社会科学》,法律出版社,2006。
[37]  从理论上讲,如果债务人在外地有财产,债权人可以向财产所在地法院申请执行裁判文书。因此,被调查法院的执行程序信息没有记录,并不完全等同于债权人没有申请执行某一裁判文书。但是,这种可能性并不大。主要原因在于从便于执行的角度来看,异地执行通常比较麻烦。因此,债权人在起诉时通常已经会考虑到执行的问题,如果需要在异地执行,债权人一般会在异地起诉。
[38]  一般而言,金额、利率、期限和担保方式是贷款合同的主要条款(变量),也是实践中各个银行在其格式合同中除了标准条款以外一般需要填写的内容。我国的贷款利率已经放开了很多,但目前仍然受到管制。同时,我们收集的数据所涉及的时间较早——如果按照违约时间平均一年半计算(见本文正文部分关于违约时间的报告——本文数据涉及的贷款合同基本都是在1999或2000年之前签署和履行完毕的合同。同现在相比,涉诉合同签署和履行时政府对贷款利率管制更严。所以,本文假设利率的影响不大,因此在提到合同要素时没有包含利率。
[39]   在整理合同违约时间的过程中,对于贷款合同期限的起始日和到期日的确定,我们主要采用了如下原则:(1)对于经过展期的合同,最后一个展期的到期日为贷款合同的到期日;(2)一个案件涉及多个合同的,采用最早一个合同的起始日和到期日;(3)涉案合同涉及“借新换旧”或“以贷还贷”的,采用最早合同的起始日和到期日;(4)合同约定的起始日和到期日同实际放款日不同的,以实际放款日为准;(5)法院裁判文书中描述的合同起始日和到期日不明确的,比如仅规定合同于某月起或到期,则以该月15日为合同的起始日或到期日。
[40]  这种办法类似于Fournier and Zuehlke(1989)计算每个案件如果选择庭审判决而不是和解的话,能够获得法定判决的数额。他们使用同类案件的判决数额均值作为庭审裁决的预期回报。见,Gary Fournier and Thomas Zuehlke, “Litigation and Settlement: An Empirical Approach”,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89, Vol. 71, No. 2. pp. 189-195。我们对原告分组计算申请执行的期望回报率,其主要原因在于贷款类案件中原告比较单一,主要是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在我们的数据中共有23种原告,平均每个原告负担57起案件,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大部分原告对于期望回收率是有估计的。为消除异常值的影响我们将它们进一步归结为11大类: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交通银行、两家被调查法院所在地的地方性银行、所有其他银行(包括中信实业银行、华夏银行、福建兴业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光大银行)、信用合作社和财务公司(两者为一类:金融公司)、信托公司和非金融类公司及个人。这样每类原告至少负担43起案件。
[41]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计算每一类原告的平均回收率时分子为法院回收的债权标的额,分母为债权人申请法院执行的标的额。而我们在计算每一个案件的预期回报时将每一类原告的平均回收率乘以每个案件的庭审判决数额(因为没有申请执行的案件不会有申请法院执行的标的额,因此只能使用庭审判决数额)。从那些申请执行的案件来看,申请法院执行的标的额和庭审判决数额差异不大,只有不到60个案例两者的差异在500万以上,大部分差异比较小,因此造成的影响应该不大。同时,我们对所有款项都经过了对数化处理以平稳方差。此外,贷款合同标的额和审判结案确定的标的额不完全相同。贷款合同标的额是贷款合同中规定的贷款合同的本金金额,审判结案确定的标的额是法院审判之后确定的债权金额。债权人向法院主张的债权数额不一定被法院支持或者全部支持。同时,审判结案确定的标的额除了贷款本金以外,还包括逾期的利息和罚息。严格来讲,在我们假设利率不变的话,审判结案确定的标的额由贷款合同本金金额和贷款违约时间决定(贷款合同违约时间和利率以及罚息率确定违约利息和罚息)。
[42]  唐应茂、盛柳刚,《民商事执行程序的“双高现象”》,苏力主编,《法律和社会科学》,法律出版社,2006。
[43]  许多银行都有自己的贷款风险管理办法,对贷款的风险和损失率进行估算。其中,违约时间是估量贷款风险和预期损失率的一个重要指标。比如,《中国人民建设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办法》(1995年11月6日颁布)规定,如果正常贷款的风险权数为100,则一般逾期贷款的风险权数为150,违约2年以上的呆滞贷款/催收贷款风险权数为200。又如,中国建设银行在香港首次公开发行的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五级分类标准“考虑(了)贷款本金或利息的逾期时间”,并基本按照违约3个月、6个月或12个月几个档次,参照其他因素(比如有无担保及何种担保),将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或损失五类。参见中国建设银行首次公开发行招股说明书第180-181页,香港联交所网站。
[44]  William M. Landes(2004)采用新颁布法律条文的字数(字数多,潜在争议多,因而双方预期差异大,诉讼结果更不确定)来衡量预期差异,见,William M.Land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Litigation: Some Preliminary Results, 41 Hous. L. Rev. 749。而Peter Siegelman and Joel Waldfogel (1999) 则采用审判团审判案件的比例或者法官在审判后公布正式书面意见的案件的比例来衡量预期差异,见,Peter Siegelman and Joel Waldfogel, Toward a Taxonomy of Disputes: New Evidence Through the Prism of the Priest/Klein Model, 28 J. Legal Stud. 101.
[45]  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贷款通则》将贷款分为1年期以下的短期贷款,1年到5年的中期贷款和5年以上的长期贷款。
[46]  事实上还包括撤诉、中止、移送和其他结案方式。但西方文献中主要关注和解与判决,因此我们将注意力也放在这两种结案方式。同时,能够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也主要是这两种裁判文书。
[47]  黄松有,请见《最高法院副院长黄松有:多管齐下解决执行难》,新华网2005年3月13日。
[48]  我们也用了概率模型(Probit模型)进行回归检验,其结果非常接近。我们也检验了异方差,但结果显示异方差情况并不严重,因此表5中的结果都是基于同方差的假设。
[49]  这相当于我们对各种因素做了10次回归,每次放进回归中的要素不一样,看不同因素以及因素的组合对于申请执行决定的影响。
[50]  最根本的原因是两者的模型性质不同。偶值比(odds ratio)基于线性回归(linear),而对数比率模型(Logit)模型基于非线性回归(non-linear)。线性回归的结果大致可以比较,而非线性回归结果不能简单进行比较。比如,在附录表5的第(2)列中,我们报告违约时间与是否申请执行这一变量的回归结果为0.083,而贷款合同期限的回归结果为0.070。这两个变量统计结果都不显著,比较起来可能没有意义。但即便两个变量统计结果都显著,我们也很难根据0.083大于0.070说违约时间比贷款合同期限对申请执行的可能性影响更大。换句话讲,这两个指标虽然都是数字,但从一定程度上讲没有直接的可比性。此外,我们这里举的例子是两个连续变量。如果是两个不同性质的变量,比如一个连续变量(审判时间)和一个离散变量(2001年前后的案件),我们就更难根据表5来对两个变量对于申请执行可能性的影响做出比较和解释。
[51]  我们在回归的过程中,将审判时间做了对数化处理,所以,坐标轴的X轴为从1增加到8。审判时间的均值在X轴上为4,对应实际的均值为表1报告的91天左右。
[52]  Yasutora Watanabe, “Learning and Bargaining in Dispute Resolution: 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Medical Malpractice Litigati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2006.
[53]  从图上直观地看,当X轴从左往右,审判时间逐渐增大时,两条曲线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
[54]  当X轴在6-8之间的时候,图1两条曲线对应在Y轴上的值差异是最大的,但也不会大很多。
[55]  Rafael La Porta , Florencio Lopez-de-Silanes, Andrei Shleifer and Robert W. Vishny, “Law and Financ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8, vol. 106, 1113-1155.
[56]  Robert Cull, and Lixin Colin Xu, “Institutions, ownership, and finance: the determinants of profit reinvestment among Chinese firm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5, Vol 77, Issue 1, pp. 117-146.

(声明:本站所使用图片及文章如无注明本站原创均为网上转载而来,本站刊载内容以共享和研究为目的,如对刊载内容有异议,请联系本站站长。本站文章标有原创文章字样或者署名本站律师姓名者,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和作者,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上一篇:试析IMF事前条件性贷款项目——金融危机下的贷款框架改革
下一篇: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指引
在线咨询

姓 名 * 电 话
类 别 邮 箱
内 容 *

联系我们
电话:13930139603 13651281807
QQ号:373036737
邮箱:373036737@qq.com
 
点击排行      
· 在执行过程中法院能否直接追加被执...
· 以物抵债调解协议的执行
· 股权保全措施和股权保全效力
· 中国司法执行难的计量分析
· 股东出资不实被追加为执行人 ...
· 轮候查封的效力
· 执行异议之诉的审理范围
· 最高额抵押财产被查封后确定债权的...
· 查封房屋交易须谨慎
· 债权人申报债权登记表
· 限制出境通知见效追回二十万执行款
· 农村的房屋如何执行?
· [原创]律师咨询:判决生效后能否...
· 债务人下落不明债权人如何维权
· 执行股权与公司解散
· 债务人到期债权执行申请书
· 移送执行的案件范围
· 股权执行难点
· 浅议执行案件中的司法拘留
· 申请执行,应向人民法院提交哪些文...
· 执行股权是否以无其他财产方便执行...
· 执行根据的证明文件
律师团队     更多>>
法律顾问网.涉外

法律顾问网.涉外
13930139603
赵丽娜律师

赵丽娜律师
13930139603
赵光律师15605513311--法律顾问网.涉外特邀环资能法律专家、碳交易师

赵光律师15605513311--法律顾问网.涉外特邀环资能法律专家、碳交易师
法律专家:杨学臣18686843658

法律专家:杨学臣18686843658
湖南长沙单晓岚律师

湖南长沙单晓岚律师
13975888466
医学专家颉彦华博士

医学专家颉彦华博士
精英律师团队






法律网站 政府网站 合作网站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收费标准
Copyright 2010-2011 www.flguwen.com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网 -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网站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电话:13930139603 13651281807 QQ:373036737 邮箱:373036737@qq.com
冀ICP备08100415号-2
点击这里和QQ聊天 法律咨询
点击这里和QQ聊天 网站客服
留言咨询
联系我们
律师热线:
13930139603
13651281807
律师助理:
13932197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