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声传译中如何应对语速较快的发言* Coping Strategies for Fast Delivery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李长栓 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
语速——难以逾越的障碍
语速同声传译的大敌。专业知识缺乏,专业术语不懂,可以通过提前准备解决。发言者的语速,却不在译员的控制之下。即使专业再熟,也无法应付速度过快的发言。道理很简单。译员的精力是有限的,做同传时译员要把精力分配给不同的任务:听解、表达、协调等(Gile, 1995)。发言速度很快时,仅仅是听解,就耗费了译员的全部精力,哪里还有精力进行翻译!人的大脑好比一台洗衣机。洗衣服时,不能把洗衣机塞得太实在,否则洗衣机就失去了运作的空间,衣服洗不干净;发言速度太快,大脑的空间已被占满,没有运作的余地,便无法产生合格的译文。
速度快的危害
发言速度过快可能造成几方面的不利后果。首先,可能造成误译、漏译,影响会议交流。译员在单位时间内的输出有限,输入越多,漏译、误译的可能性越大。其次,直接影响不使用翻译的听众的理解。即使听母语,速度太快也对理解造成困难。第三,许多与会者的英语是外语,水平不高,无论英语发言或英语翻译过快,他们都可能产生理解困难,被置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关于语速对理解的影响,湖北人民广播电台谢礼逵撰文指出,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说的和听的速度都有一个极限。说话的速度太快,“耳朵”就会跟不上“嘴巴”,听的人领会理解就会发生困难。
谢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广播新闻的播音速度也在加快。以中央台《新闻和报纸摘要》为例,60年代,每分钟播出约185字;80年代,200-220字;90年代,240-260字;近几年,每分钟250-270字,最快时达到每分钟300多字。而且语速太快,就会给人造成压力,使人紧张,从而也影响理解。一位听众在给中央台的信中反映:“《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的播音员在播新闻时,播音速度快得惊人,像雷声滚过,我听了简直喘不过气来。”快到使人“喘不过气来”的程度,当然就影响人们对信息的接受和理解。
英语发言多快合适?
为了保证大脑的正常运转,除其他外,需要降低发言速度,让译员留出精力,进行语言转换。相关领域的研究表明,发言语速直接影响翻译质量。随着语速的提高,翻译的准确度下降(Barik, 1973, 1975; Gerver, 1969, 1975; Lee, 1999)。所以,为保证质量,译员一般认为,非诵读文本的最佳速度为每分钟100-120个词(Seleskovitch, 1965)。Gerver (1969)的研究证实了每分钟100-120词是最佳速度,尽管不同类型的发言最佳速度不同。对于没有停顿和冗余信息的诵读文本(即典型的演讲),最快应不超过每分钟100个词(Lederer, 1981, Setton, 1999引用)(Chang, 2005)。
这些研究发现,也符合同传译员的一般认识。国际口译协会(AIIC)网站留言 板上有这样一段话:
We all know that a speaker speaking at about 100 to 120 words per minute is perfectly acceptable. However, there are exceptions to this: dense originals without much redundancy. Such speeches may seem excessively fast even if presented at 120 words per minute. Normally, however, any original exceeding 140 words per minute is fast. I have clocked speakers at 180 words per minute.
作为参照,VOA特别英语节目为每分钟90个词,为正常播音速度(每分钟 140个词)的三分之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播音速度为每分钟120个词。
汉语发言多快合适?
中文发言应当慢于新闻广播的速度。北师大语音专家周同春教授的研究表明,对于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语言,在短时间内(几秒钟内),人耳的接受程度可达每秒七八个字,甚至更多;一般情况下,人耳的接受程度,即辨析率是每秒四五个字,即每分钟240-250字。超过这个速度一定程度,听者理解辨析就会有一定困难。谢礼逵认为,播音用的是普通话,人们对标准普通话的辨析率要高于每分钟 240-250字,可以达到280字左右,如果按照照顾大多数的原则,则选择每分钟250-260字的播音速度是比较适宜的(谢,2006)。
这样的速度是否适宜于同传?笔者统计了中国政府白皮书《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部分内容的中英文字数(英文为官方译文),计算得出中文和英文字数之比大约为1.4:1,即1.4个汉字,可以译出一个英文单词(不同类型的文本比例不同,如果译得简练,可能达到1.7:1)。这样,假设中央台以260字的速度播音,如果同步读出英文,则每分钟约为185词,大大超出英文的标准播音速度(BBC和VOA标准英语的播音速度大致为每分钟140个词)。试想,遇到这样的发言,即使译者能够译出,又有多少听众可以听懂呢?每年召开人大会议时,宣读政府工作报告的速度并不快,但电视上同步播出的英文稿却快得惊人,正说明了这个问题。资深译员冯京葆说,“以央视新闻的播音速度讲话,可以说没有人能翻译出来。” (冯,2002)可见,在中英同传中,以正常播音速度进行会议发言,是无法进行同传的。我个人曾经试过,即使同步朗读,都难以跟上,有一种“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觉。
按照适宜同传的英语发言速度(每分钟120词)计算,汉语的速度应为每分钟 168字,也就是应当慢于正常速度。英语的标准播音速度是140词,适宜同传的速度是120词,后者也明显低于前者。澳大利亚翻译认证机构(NAATI)口译考试中讲话录音的语速为110-130词,是有根据的。
应对发言快的策略
应对快速发言有四种方法:让发言人放慢速度;译员加快速度;做总结性翻译;终 止翻译服务。
译员遇到速度快的发言,首先可以提醒发言者放慢速度。但提醒往往不起作用。有些人说话习惯快,或者是赶时间,被提醒之后可能会慢上一两句,但马上就会忘记,于是再次加速。提醒的次数太多,又妨碍会议的交流。世界各地的译员都被这个问题所困扰。一位NATO(北约)译员甚至在AIIC的网站上寻求技术解决方案,提出是否可以用“语速检测装置”,检测发言者的每分钟的音节数目,当发言者速度过快时,装置自动提出警告。不过,我觉得这样做用处不会太大。记得前些年一些牌子的同传设备译员操作板上有一个按钮,叫Slow Down(放慢速度)。译员如果觉得发言人速度太快,可以按此按钮,主席台上的提示灯就会闪烁。最近几年已经看不到这个按钮了。这说明,这个按钮没有用处。即使按住不放,发言人恐怕也视而不见。
让发言者放慢速度,要从几方面入手。一是机构努力,二是主办单位努力,三是个人努力。对于同传的机构用户,例如联合国和欧盟,同传的行业组织AIIC(国际会议翻译协会)会出面沟通,对会议发言提出要求。欧洲委员会口译司在 AIIC的压力之下,为发言者提出了几点要求(Tips for speakers),如果发言人能做到,将对翻译有极大帮助。其中一条是 Speak naturally, at a reasonable pace。对于零散的同传用户,译员要和主办单位沟通,通过主办单位,对发言人提出速度要求。在小规模的会议上,译员还可以直接与发言人沟通。发言人一般会比较配合,甚至请译员随时举手提醒其放慢速度。总之,译员要通过各种途径让会议组织者和发言人了解译员的困难,配合译员的工作。会议的成功,在于各方面的配合。
二是加快翻译速度。如果发言人不配合,译员只能加快翻译速度。但一个人说话的速度不可能无限加快。而且如前所述,发言速度过快,译员把大量的精力放到理解上,没有时间生成像样的译文。即使勉强翻译出来,听众也根本来不及理解。
三是总结性翻译。如果译员加速翻译也跟不上,只能做总结性翻译。对于存在冗余信息的发言(如某些即席发言),总结是有效的翻译手段,译文可能比原文更加精炼易懂。但信息密集、逻辑性强的发言已经不存在任何压缩的空间,任何省略都可能造成逻辑中断,从而造成听众理解困难,尤其是发言人快速宣读论文或官样文章的时候。这时,译员只能尽力而为,在有限的时间内,能翻译多少,就翻译多少。但总结本身需要耗费译员大量精力,不可以长期坚持下去。
译员熟悉专业内容、了解听众需求和讨论重点,可以加快反应速度和和表达速度,也有助于译员选择重要的信息,省略不重要的信息,但如果发言者速度太快,即使再熟的内容也难以充分译出。
四是终止翻译服务。工作条件达不到译员的要求,为保证工作质量,译员有权终止翻译服务。这种做法我没有见别人用过,但听到过。那是我在北外学习同传期间,听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的发言录音。录音是译员从其他语言翻译为英语的声音。当时我就觉得速度快极了。磁带听到一半,译员突然甩出一段话,大意是:主席先生,译员不是机器,发言人的速度实在太快,如果你不干预,译员将拒绝继续翻译。说完,就没有声音了,显然是关掉了麦克风。当时我就为这个译员叫好。是的,译员也有自己的权利。我们应该站出来主张自己的权利。除非满足我们的工作条件,我们有权拒绝劳动。这种办法我使用过一次。
尽管可以关掉麦克,但作为一个会议的沟通者,我建议除非万不得已不要使用。一般情况下,一个会议上不可能所有的发言都那么快。一个人发言快或者技术性强,很快就会过去,即使翻译得不理想,也能得到主办者的理解。所以,没有必要因为这一个人,把大家的注意力都吸引到译员身上。另外,译员最好事先在翻译合同中提醒主办方注意发言速度,作为对自己的保护。
参考资料
[1] Gile, D. (1995).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161
[2] 谢礼逵,广播新闻播音语速浅析,中国主播网,2006年9月13日检索,http://www.zhubo.net/Article/zyzn/qxkz/200607/807.html; 中国儿童网,2009年9月28日检索,http://www.chinakids.com.cn/broadcast/html /?29574.html
[3] Barik, H. (1973).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Temporal and quantitative data. Language and Speech, 16(3), 237-270.
[4] Barik, H. (1975).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Qualitative and linguistic data. Language and Speech, 18, 272-297.
[5] Gerver, D. (1969). The effects of source language presentation rate on the performance of simultaneous conference interpreters. In E. Foulke (Ed.), Proceedings of the 2nd Louisville Conference on Rate and/or Frequency Controlled Speech (pp. 162-184). Louisville, KY: University of Louisville.
[6] Gerver, D. (1975). A psychological approach to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Meta, 20,
119-128.
[7] Lee, T.-H. (1999). Speech proportion and accuracy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from English into Korean. Meta, 44(2), 260-267.
[8] Seleskovitch, D. (1965). Colloque sur l'enseignement de l'interpretatation. Geneva: AIIC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Interpretes de Conference).
[9] Lederer, M. (1981). La traduction simultanee. Paris: Minard Lettres Modernes.
[10] Setton, R. (1999).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A cognitive-pragmatic analysis.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1] Chang, C.-C. (2005), Directionality in Chinese/English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Impact on Performance and Strategy Use, Doctorate Dissertation. Retrieved September 13, 2006, from http://www.lib.utexas.edu/etd/d/2005/changc71804/changc71804.pdf, p. 12.
[12] http://www.aiic.net/ViewPage.cfm/page28.htm, 2006年9月13日检索
[13] http://www.transint.boun.edu.tr/tezler/TuncOzben.pdf, 2006年9月13日检索
[14] AIIC Message Board, retrieved September 13, 2006, from http://www.aiic.net/ViewPage.cfm/page28.htm,
[15] http://www.naati.com.au/documents/manuals/manual_for_candidates.pdf
[16] 冯京葆,2002,我做口译的经历和体会,2006年9月13日检索,http://www.si-china.net/schools/experience.htm
[17] If you are able to state a problem, you can solve it. http://www.transint.boun.edu.tr/html/tezler/TuncOzben.doc, 2006年9月13日检索
[18] http://www.wwenglish.com/en/voa/, 2006年9月13日检索
[19] http://scic.cec.eu.int/europa/display.jsp?id=c_6284, 2006年9月13日检索
D.C.'s Polymathic Publications: http://www.mediabistro.com/fishbowlDC/on/dcs_polymathic_publications_46019.asp
平均1.82-1.53个音节
*本文的英文版刊登在The Journal of Specialised Translation, Issue 13,可用谷歌搜索。
(声明:本站所使用图片及文章如无注明本站原创均为网上转载而来,本站刊载内容以共享和研究为目的,如对刊载内容有异议,请联系本站站长。本站文章标有原创文章字样或者署名本站律师姓名者,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和作者,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