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报报道 2月14日,第十四次中欧领导人在京会晤。会晤期间,就多方关注的中国救助欧洲的议题,中国仍未给出明确答案,但中欧双方在双边经贸领域达成了多项合作共识。专家认为,中国直接购买欧洲债券的可能性较小,更可能的援助方式是以贸易和投资的方式向欧洲输入资金、提供就业机会。而从双方公布的新闻公报来看,中国似乎也更倾向于后者。
第十四次中欧领导人会晤2月14日在北京举行。
会晤期间,中欧双方虽未就中国救助欧洲议题达成共识,但中欧双方却就双边经贸问题达成了多项合作共识。
会后的联合新闻公报称,中欧欢迎双方企业加强贸易和双边投资。双方领导人同意建立一项内容丰富的中欧投资协定,以促进和便利相互投资。
专家分析称,从双方公布的联合新闻公报来看,中国似乎也更倾向于通过贸易及投资的方式来援助欧洲。
中国将加大援欧力度
此次中欧峰会最吸引眼球的无疑是中国救助欧洲的问题。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2月初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会谈时曾表示,中国正在考虑通过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和欧洲稳定机制(ESM)等渠道参与解决欧债问题。
猜测随之而来:中国是否会在此次中欧领导人峰会上指明中国救助欧洲的路径?目前来看,中国救助欧洲的具体手段仍未明朗。
不过,温家宝在14日会后表示,中方对欧元和欧洲经济抱有信心,支持欧盟加强财政纪律,希望欧方继续传递明确有力的积极信号,“中国已经做好加大参与解决欧债力度的准备。”
商务部研究院欧洲所专家姚铃对本报记者表示,欧方此前希望中国更多地参与到援欧行动中,除了在进口和投资方面的支持,还希望中国能在金融方面有所行动。
学界普遍认为,中国援欧较合理的方法是通过风险较低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因为这有助于提升中国在IMF的影响力。
而EFSF和ESM由于没有第三方牵头、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所以隐含的风险较大。“中国参与援欧的具体形式仍不明确,不一定是现金形式,也有可能是入股方式。”姚铃说。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也认为:“中国直接购买欧洲债券援欧的可能性比较小,更可行的援助方式是以贸易和投资的方式向欧洲输入资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而从双方公布的新闻公报来看,中国似乎也更倾向于通过贸易及投资的方式来援助欧洲。”
扫除贸易投资障碍
尽管经贸合作可能是中国参与解决欧债问题的最佳选择,但随着中欧双方经贸彼此依存度越来越高,经贸摩擦很可能让这一援助渠道受阻。
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欧盟至少对中国输欧商品提出20起涉及产品安全、贸易救济的案件;同年,欧盟对华直接投资下降了3.65%。
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如何避免经贸领域的两败俱伤自然成为目前中欧关系的重中之重。
新闻公报称,中欧双方认识到继续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的重要性,并欢迎中欧企业加强贸易和双边投资。
在此次峰会后,中欧双方同意“将尽快开启中欧双边投资协定的谈判”。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称,双边协议将包括所有投资相关的问题,为投资合作奠定法律基础。
“双方企业都想在市场准入方面获得更公平的待遇,但以前的投资保护协定在自由化和市场准入方面没有太多涉及。”姚铃说。
此外,根据新闻公报,双方还决定尽早召开中欧高技术贸易工作组首次会议,以促进双边高技术贸易;继续积极推动开展中欧知识产权合作项目(三期);双方还强调就标准、政府采购和补贴等问题开展对话的重要性。
值得注意的还有,新闻公报提到“双方领导人强调迅速全面解决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具有特殊重要意义”。这意味着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将首次出现在正式的文件当中。
不过姚铃表示,如果欧洲经济复苏的时间过长,贸易保护主义仍将不可避免。
(声明:本站所使用图片及文章如无注明本站原创均为网上转载而来,本站刊载内容以共享和研究为目的,如对刊载内容有异议,请联系本站站长。本站文章标有原创文章字样或者署名本站律师姓名者,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和作者,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