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简称IMF)的两位经济学家在周一发布的一份新报告中表示,中国增加对落后国家的投资有助于促进全球发展,但如果北京不对其投资原则进行调整,则可能会带来不可持续性的债务并引发政治矛盾。
过去几十年,西方国家提供的发展资金一直附带有严格的条件,这些条件主要是为了在当地建立民主制度和减少贫困。由于发现许多耗资巨大的投资项目存在代价高、效果差、同时难以促进更大发展目标达成的情况,西方国家已从很大程度上不再采取简单地将资本注入基础设施项目的做法。
但中国的投资原则主要是基于互惠互利的模式,这种模式尤其避免了附加政策条件,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贸易。IMF的经济学家Nkunde Mwase和杨永正表示,这符合北京奉行的不干涉别国内政政策,也反映出中国认为这种注资模式能够避免腐败的想法。另外,这种做法也遵循了77国集团(Group of 77)范围内新兴及发展中国家达成的所谓“南南合作”的投资惯例。
这两位经济学家称,巴西、中国和印度也曾是经济援助的接受方,因此它们会将自己视为各国的经济发展伙伴,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捐款人,并且会敏感地避免将投资称为“援助”。
他们表示,中国及其他主要新兴经济体对落后国家的投资已经帮助这些国家缓和了国内经济活动的一些关键瓶颈,同时也提振了当地的出口。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的投资能够帮助落后国家促进经济增长和贸易、填补约930亿美元/年的基础设施投资缺口、打破开发国内自然资源的融资瓶颈。
但这些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原则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这两位经济学家提出警告称,外界对这些投资原则在债务可持续性、出口信贷补贴以及用工方面的影响存在一些担忧。
新兴国家与接受注资的落后经济体都需要采取审慎的方式来评估投资增加对经济增长和债务负担的影响,以避免过去的债务问题重演。两位经济学家还称,中国及其他新兴经济体倾向于关注单个项目的债务可持续性,但通常不注重更为全局性的考虑。
中国为向落后国家投资而提供的出口信贷可能会令这些国家的国内企业受损。为帮助中国企业投资于非洲而设立的中非发展基金(China-Africa Development Fund)就是一个例子。这两位经济学家称,尽管该基金能够刺激对非洲的投资,但也可能给非洲本地的投资者造成不公平的竞争环境。
另外,外界对于新兴国家投资在用工方面的做法引发政治不满的担忧也在加剧,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因为当地社区认为本地民众在就业方面的受益有限。这两位经济学家指出,中国在安哥拉、苏丹、纳米比亚和赞比亚的投资项目经常使用中国劳工,而不是当地的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