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报报道 一些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新商业地段开发时给予外资零售丰厚待遇,一度成为备受本土企业“诟病”的话题。
全国人大代表、步步高商业连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填曾经对媒体记者抱怨:“不少国际知名零售企业依靠地方给予的超国民待遇,在一些城市突破商业网点的合理布局,强行甚至违规开店,这给相对弱小、正在成长中的国内零售企业以致命打击。”
另一位国内企业老总也指出,“无法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技”已经成为本土零售行业发展艰难的重要原因。他抱怨说,在天津有一个项目,自己谈了半年都谈不下来,而外资零售企业却不费吹灰之力拿到,价格还比他们便宜。“如果国内企业的租赁费用是2元一天,而外资租赁费用却是0.2元一天,两者如何竞争?”
21世纪不动产商业地产董事总经理蔡宇翔认为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一些商业项目对内资的租赁期为20年,但是对外资企业却是40年,而且仅租金一项外资成本就比内资优惠700多万元,再加上税费的减免,令内资企业的发展难上加难,根本没有办法和外资形成竞争。
现如今,外资零售享受所谓的“超国民待遇”还存在吗?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北京工商大学洪涛教授认为“问题依然非常严重”。他说,当初开放零售业时不仅中央政策给予税收优惠,二三线城市地方政府也争相赋予优惠。现在,二三线城市依然以引进外资作为一种政绩考核内容。虽然公开的优惠政策已经结束,但实际操操中“超国民待遇”问题依然存在,而且非常严重。地方政府在批准外资零售进入时,存在行政上的越权问题,不按照经济规律进行布局,外资从一开始就获得地方政府或明或暗的扶持,而导致本土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相互矛盾十分尖锐。
洪涛认为,外资零售一方面享受“超级待遇”,另一方面却劣迹斑斑。“有的外资不讲规则,违规经营,凭借强势地位,或者低价租赁或收购土地、兼并本土零售企业;或者低价‘倾销’,如一些外资开新店时以低价吸引顾客,但数量有限,导致秩序混乱,踩踏等安全事故时有耳闻。另外,外资超常规发展,如沃尔玛门店扩展到360多家,但管理开始失控,商品假冒伪劣事故频发。”
他认为,我国零售业对外开放已经十多年,应该坚持对外积极开放政策不变,但同时应该加强监管,坚持“放而有度,管而不死”。
但也有专家认为“超国民待遇”已经成为过去时。
中国购物中心产业资讯中心主任郭增利告诉记者:在一二线城市外资零售享受所谓“超国民待遇”渐渐淡出人们的谈资。人们关注焦点已经不再是外资零售享受“超国民待遇”,这已经不再是影响到流通业发展的问题了;而同业之间的竞争,本土企业与本土企业直接的竞争开始上升。“由于市场竞争相对充分,竞争态势相对固化,而且竞争环境应该已经相对公平,而政府部门对市场的判断能力也有所提高,不再盲目迷信外资500强,”郭增利表示。
他说,不可否认,在原先商业基础设施落后的地区,引入具有品牌声誉、有成熟国际运营经验的外资零售企业对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繁荣区域市场,带动新城、新兴商圈的发展曾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现如今,外资的光环确实已经开始暗淡。如国内知名的商业地产开发企业万达集团由于在全国30多个城市开发城市综合体,已经奠定了强大的品牌号召力。争相吸引万达进驻已经成为二三线城市政府最热衷的招商引资活动了。另外,华润万家、海航商业等内资零售集团的品牌吸引力已经建立,其经营业绩也获得认可,对各地的经济拉动作用显现出来,也开始受到地方政府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