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介季羡林先生的外语学习观
2008年12月21日,我在北京火车站候车时,按惯例进了车站书店,看到《季羡林谈读书治学》(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2008.9第九次重印本),如获至宝,赶紧买下。在返沪的火车上,一口气看完了此书。书中有一篇《汉语与外语》(60-98页),其中谈及的外语学习观极有启发性,很值得向大家推介。
季羡林先生是我最崇拜的一位博学大师(生平简介见后)。作为接受过西方教育的东方语言学专家,他精通德文、英文、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也学过俄文。他说的话有很大的权威性。《汉语与外语》一文缘起于他为《新民晚报》“夜光杯”专栏写的三篇谈外语学习的短文以及有关翻译的一篇文章。回答了如下问题:为什么学外语?谁该学外语?外语应学到何种程度?怎样学好外语?
为什么要学外语?为了“同外国人交流思想”,为了全方位地“与外国接轨”,因为“语言的作用就在于沟通思想”。他指出,要成就大业,要做学问,“必须认真搜集资料,资料越多越好,要有‘竭泽而渔’的气魄。……我们今天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搜集资料只限于中国是绝对不行的,必须放眼世界。这是时势使然,不这样做,是不行的,而想做到这一步,必须学习外语。”他还认为,为了出国而学外语,跟着“托福”和GRE的指挥棒转,效果令人担忧。
谁应该学外语?答案是:“我首先指的是教师,而且不是哪一科的教师,而是所有的教师”,当然还有学者(包括“学的人”和“爱学的人”)。因为“所有的学科都是世界性的、国际性的,哪一科也不能自我封闭、闭关锁国。”季先生说的所有学科,也涵盖国学、汉学等,还描述了一些教师和学者出席国际会议时,“眼前有轨接不得,只缘缺乏共同语”的窘境。联想起前一阵在晋升职称的外语考核方面,曾引起一些文科教师的反对,他们真应该听听季老先生的真知灼见。
外语应该学到什么程度?季先生说:“根据我个人经验,学外语学到百分之五六十,甚至七八十,也并不十分难。但是,我们不学则已,要学就要学到百分之九十以上,越高越好。不到这个水平的外语是没有用的,甚至会出娄子的。”浅尝辄止只能用于“简单地沟通思想”,而用于治学、翻译等等,必须学得精通。对此,我自己有过教训:进了大学数学系半年后,我的英语考试过关,马上转学俄语,实际上并英语未“四会”,还得在研究生阶段“回炉”,加上后来的“补课”。
怎样学好外语?季先生认为,“学习外语,浅尝辄止,似乎并不困难。但要精通,却必须付出极大的劳动,还必须有相当高的才能。二者缺一不可。”他的具体意见是:“第一,要尽快接触原文,不要让语法缠住手脚,语法在接触原文过程中逐步深化。第二,天资与勤奋都需要,而后者占绝大比重。第三,不要妄想捷径。……懒人是学不好外语的,连本国语也不会学好。”他比较中国人与德国人学外语方法的区别,指出:“中国是慢吞吞地循序渐进的,学了好久还不让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读原著。而在德国,则正相反。”他引用19世纪一位大语言学家的话:“学外语如学游泳,把学生带到游泳池旁,一一推下水去;只要不淹死,游泳就学会了,而淹死的事是绝无仅有的。”并且介绍了他自己学俄语的故事:“老师只教我们念了字母,教了点名词变化和动词变化,立即让我们读果戈理的《鼻子》,天天拼命查字典,苦不堪言。然而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调动起来了。一个学期就念完了《鼻子》和一本教科书。……实践证明,这样做是有成效的”。
以上“现烧现卖”地转述了季羡林老先生的观点,我认为很有道理,不知各位以为如何?
写于2009年2月8日
(声明:本站所使用图片及文章如无注明本站原创均为网上转载而来,本站刊载内容以共享和研究为目的,如对刊载内容有异议,请联系本站站长。本站文章标有原创文章字样或者署名本站律师姓名者,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和作者,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