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度全国知识产权保护评选最具影响人物之一
2011年8月的一天,位于北京蓟门桥旁的国家知识产权局报告厅里座无虚席,就连过道上也站满了人。台上,一位学者慷慨激昂的演说,将现场听众带入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宏伟蓝图之中。他条分缕析的解读、精辟入理的分析,充满激情的话语,赢得了现场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这位演讲者,就是著名知识产权学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吴汉东。
如果从1982年留校任教算起,吴汉东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已经跋涉了近30年,他是我国知识产权学术研究的开拓者和见证者。他渊博的学识、丰富的论著、精彩的演讲、严谨的治学、勤奋的精神,由衷地令人钦佩。近日,他再获殊荣,成为2010年度全国知识产权保护十大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
辛勤耕耘
传道授业解惑,是构建知识产权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如果用“学养深厚”来比喻吴汉东的学识和学术成就,那么用勤奋来凝练他的工作态度,是最恰当不过的。在近30年的时间里,他对我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和教育普及做了大量的工作,奠定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并在社会公众中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力。
在校长的工作岗位上,吴汉东将繁杂的校务工作处理得井井有条。在繁忙的校务工作之余,吴汉东将知识产权法学作为自己钻研的目标,常年坚持不懈,孜孜不倦研究学问,辛辛苦苦教书育人。
“创新与勤奋是通向成功的基础,更是一个学者的本分。”作为一名学者,创新与勤奋已经内化成他的思维和生活习惯。他不仅严于律己,还要求学生们把创新与勤奋体现在求学的每一个过程之中,从而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知识产权法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吴汉东说,自己的创新与勤奋来自学生时期。读本科时,他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每学一门课程就写一篇有独创性思路的文章,达到发表的水平。大学三年级时他写过的一篇关于刑法的论文获得了学校最佳优秀论文奖,这成为他学术研究的兴趣和动力的一个重要来源。如今,在给研究生授课时,他鼓励学生们要培养自己的创新和勤奋精神,多读书勤思考,持之以恒,必有所得。
桃李满天下,是吴汉东最值得骄傲的事情之一。如今,他的学生们中有人在知识产权法学上开始逐步有所建树,还有不少人成为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负责人,以及法官、知名企业知识产权部门负责人,在基层为知识产权事业做出了贡献。 吴汉东的许多学生向记者谈起他们的导师,既十分钦佩又满怀感激。他们难以忘怀,是吴教授把创新的思想和知识产权保护的理论基础深深地扎根在他们心里。他们中很多人都记得,吴教授传授学识更重视传授思想。20多年前,吴汉东的硕士毕业论文《论知识产权制度》是全国第一篇知识产权的硕士论文。这篇论文对当时尚为学界较为陌生的知识产权问题进行系统研究,获得业界很高评价。论文中“知识产品”的提法以及诸多亮点成为近年来的专业词汇。吴汉东的博士论文是研究著作权的合理使用问题,当时被美国、日本学者称之为世界难题,国内相关文献屈指可数。吴汉东的著作《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获得首届中国图书出版政府奖,还获得了首届中国法学成果奖二等奖。
吴汉东强调,做学问要有“三求”:求真、求异、求新。求真,即要追求真理,只向真理低头;求异,即要有独立见解,不能人云亦云;求新,即要不满足现状,不要简单重复别人的研究。吴汉东自己正是按照这“三求”的标准,勤奋地在学术领域开拓创新,超越前人。
“保护知识产权,构建知识产权文化是根本。”吴汉东向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表示,现代知识产权文化的构建,首先是知识经济市场的原动力,基于市场经济的内生力量,必然产生与知识产品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相适应的知识产权文化;其次是政策制度环境的保障力,政策制度环境的营造对于良好的法律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第三是文化宣传教育的引导力,在全社会普及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培养公众的知识产权权利观念和规则意识,是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吴汉东强调,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与养成,理应成为现阶段乃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任务。
2010年,吴汉东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知识产权局等十部委委托,主持起草了《国家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专家建议稿),随后又承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之邀,主持起草了《广播影视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意见》(专家建议稿),得到有关部门高度评价。目前,这两个重要文件都已付诸实施。截至2010年底,吴汉东主持完成了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以及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学术成果在学术界赢得一致好评。
这一年,吴汉东还作为中国学者,第一次入选英国《知识产权管理》杂志评选出的年度“全球知识产权最具影响力50人”。
勤奋探索
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但在吴汉东的身上,却只能用“紧张”来描述。办公室、课堂、国内外学术交流、飞机、演讲……很难有人将这几样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而事实上,这就是吴汉东2010年为知识产权保护事业勤奋奔波的真实写照,他的日程表总是排得满满当当。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专家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研究会会长、最高人民法院特约咨询专家、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虽然身兼数职,“不忘学者本色”一直是吴汉东自勉的箴言。
2010年,吴汉东应邀为中央国家机关、各省区市及各地高校作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宣讲超过30场。很多听过吴汉东激情洋溢演讲的人,都难以相信他已是年近花甲之人;很多与吴汉东交谈过的人,都为他敏捷出众的思路、活力四射的智慧所深深吸引,即使是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在吴汉东的脸上,也不会显露一丝的疲倦,只有始终洋溢的激情……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还有理论研究、人才培养、知识产权文化普及,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哪里还有时间休息?”从吴汉东的话语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他的心里凝聚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放射着为知识产权事业奉献的光和热。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吴汉东心中对知识产权事业的挚爱,源自于他不同寻常的经历。他是从贫困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下过乡,做过工人与办事员。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恢复高考后,已近而立之年的他考入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前身湖北财经学院攻读法律专业。在艰苦的学习环境中,他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凭借高超的悟性与过人的勤奋,他一步步走来,用学术研究的建树将自己磨砺成为一名杰出的学者。
《老子》四十一章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数十年如一日,吴汉东怀着对知识的渴求,始终不渝地向着知识的殿堂攀登。艰苦的求学之路,铸就了吴汉东坚韧不拔的品格,多年之后,吴汉东还是依然保持着他勤于思考、勤于实践的习惯,抓住一切机会读书。“对于知识,我认为只要有感悟力和观察力,举手投足之间俯拾即是,不管是读报、看书、谈话还是开会,到处都有学问。”身负校长重任,工作繁忙,又要兼顾国内外交流讲学,吴汉东只有利用周末、假期的机会读书、做研究。
虽然平时2/3的时间都用在学校的管理上,但吴汉东始终不忘自己的学者本色和专业研究。做了十多年校长的吴汉东,依然勤奋笔耕不辍,数年来形成了一大批水准极高的学术成果: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三大权威期刊及核心期刊发表文章120余篇,独著、合著或主编的著作、教材十余部,为知识产权保护事业做出了不凡的贡献。他说:“我给自己定下的规矩是每年要写几篇文章,我要让时间变得有价值、有效益。”
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吴汉东认为,加强保护的目的之一就是激励和保障创新。他认为,中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的发展中国家,已经失去发达国家所经历的缓慢过渡期和准备期。中国要成为创新型国家,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发展模式的选择很重要。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在于技术能力、创新能力的差距,就是自主知识产权数量与质量的差距。因此,对于进入到工业化阶段的中国来说,加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对于激励科技创新,促进文化繁荣,实现经济发展大有益处。
走进吴汉东的办公室,只看到满桌的书籍和手稿,再没有一点空隙可以摆放其他的象征身份之物。同样,在吴汉东的心中,满满盛放着学问和工作,盛放着学校和学生,再没有一点空隙可以放置名利和虚荣。
生活中的吴汉东,是一位和蔼可亲、思维活跃并爱好读书的长者。即使在飞机上,他也不忘读书。书籍和法学就像两个亲密的伙伴始终陪伴着他。吴汉东把自己的事业、人生总结为两句话:“读书、教书、写书、不卖书,书伴人生;学法、讲法、传法、不犯法,法行天下。” 知识产权的深刻内涵,是他一直勤于探索的课题之一。他坚持认为,中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必须保持一个与时俱进的时代先进性。中国正面临一个知识创新的时代,创新的世界需要一个发展创新的中国,而一个发展创新的中国需要一个保护创新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应该说这是中国走向复兴的重要使命,需要我国所有的知识产权同仁为此做出努力。
“学海无涯,我要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不懈奋斗,为知识产权理论的发展勤奋探索。”吴汉东的话语中,流露出一位睿智学者的大家风范。(知识产权报 记者 赵建国)
(声明:本站所使用图片及文章如无注明本站原创均为网上转载而来,本站刊载内容以共享和研究为目的,如对刊载内容有异议,请联系本站站长。本站文章标有原创文章字样或者署名本站律师姓名者,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和作者,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